“韓寒現象”確實是教育界值得爭論的問題了。我支持韓寒,反對現行教育制度的種種弊端,其理由是:
原因一,現行教育制度與社會分工情況格格不入。現行教育制度要求的是所謂的“全面發展”,即“什麼都懂什麼都通”。從表面上看這不是壞事,但實際上這種“理想狀態”只能促使學生變得“全面平庸”,“理想狀態”不僅難以達到,就是連那些原本在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長而立足於社會,而並非什麼“全才”,倘若我們把培養全才的要求,換成以專帶博的人才,使人才的專長更為突出,為什麼做的貢獻更大些,不是更好嗎?
原因二,以往考試模式太呆板。特別是所謂的標準化考試,把學生的思維方法往既定的模式引,阻礙了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也阻止了創造力的發揮,引導學生死扣教材,放棄課外廣泛的涉獵。韓寒蔑視這種考試,寧願讓自己幾門功課不及格,是事出有因的。事實上,韓寒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強有力的邏輯思維能力和令許多專家學者都自歎不如的才氣,足以證明他完全具備甚至超出了高中生所應達到的思維水平,又何必要強求他在考卷上把自己的思維通過文字和字母的組合表現出來呢?
原因三,教學模式太呆板。正如韓寒所言:“現在學校裡寫作文開頭如何,中間如何,結尾如何都模式化了,符合這種模式的就得高分。所以作文一天到晚就是‘撿皮夾子’。”其實也難怪,從小到大一直受著“看到蜜蜂就想到勤勞,看到老黃牛就想到憨厚”的學生,又能寫出幾個“新概念”?而韓寒的語文老師對他的作文評定為“一般”,也正應了這個道理。
原因四,現行教育制度的弊端壓制人才,束縛人才,扼殺人才。像韓寒這種在創作上極有天賦的學生非但在文學上得不到發展,反而要他去浪費時間算一些脫離實際的、於今後無益的、諸如“靠在牆邊的大米有幾噸”、“一個水箱進水出水幾次用幾時”之類的問題。韓寒很明智地選擇自己的所走的路,不僅是對教育制度的反抗,而且還喊出了我們學生的心裡話。但是這樣一個“敢為天下先”的學生卻要受到如此強烈的批判,每天還要提心吊膽地防著媒體的“狂轟濫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真是不公!試想錢鍾書當年若也因為數學只考了15分而受到如此待遇,那麼中國還會有《圍城》這部優秀的小說嗎?
所以,如果說在現行教育制度下能出什麼“全才”,那不是“應試教育”的幸運,而只能是社會的“悲哀”!
其實,韓寒反抗現行教育制度的弊端正如新文化運動一樣,只有“矯枉”才能“達正”啊!韓寒以他那種“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勇氣給教育界帶來了一絲曙光。但可悲的是,那些自以為“知書達理”,卻只知逆來順受的“學者”,在對於中國教育的一番“誇誇其談”後,面對突如其來的事實卻不知所措,接著便不論是“靈芝”還是“毒蠍”,一概予以“處決”了。中庸之道正是中華民族在衰弱中徘徊,且永遠走不出的“圍城”!
羅素說過:“參差多態乃是幸福原本!”教育,是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又一個有個性有才華的人被迫磨平稜角、埋沒於冥冥之中好呢,還是把它改成能幫助每個人發揮其特長的素質教育好?答案當然是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