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天庸第一個要曝光的大導演,選擇的是知名度最高的張藝謀。
“攝像出身的張藝謀,對整部影片保持著非常完整、清晰的構思。作為導演,他只用他自己的眼光來完成導演最重要的第一步——善於發現演員,很有眼力,他深知美國成功導演的經驗——演員選對了,影片也就成功了60%。”這是老人的第一定義。
從張藝謀導演的《英雄》到今年被炒得火熱的《十面埋伏》,他的影片都以缺乏故事性遭到一片嘲笑。鄭天庸這樣認為:“之所以張藝謀導演故事講得不好,是因為他自身表現慾望要超過演員的發揮。演員在張藝謀的手中就是一個工具和一個音符,演員所有的表現,早已刻畫在導演的頭腦中”。鄭天庸認為張藝謀導演的分鏡頭連環畫式的劇本,是其導戲的最大特點。“裡面演員要對應的角色所表現的眼神、動作、造型甚至拍攝的角度,都已經明白地表現在分鏡頭劇本中。”但分鏡頭劇本並不是張藝謀的首創,據鄭天庸回憶,早期《神鞭》《宰相劉羅鍋》的導演張子恩也使用分鏡頭劇本。
大家都知道,張藝謀並不是科班出身的導演,由於他語言表達能力不強,所以並不善於啟發演員,鄭天庸說:“這是導演在選完演員後的第二步工作。拍《英雄》時他不指導演員,習慣他拍戲手法的章子怡,也並不是表現得十分刻苦,只是按照規定完成導演要求的動作、姿勢和表情。”說到張藝謀導演的成功,單從拍攝中總結,鄭天庸概括為六個字--“精力超級旺盛”。
“我在劇組中有意在找,他是怎麼成功的?我沒有找到他有什麼特殊的金剛鑽,只發現了一個樸素的秘訣,那就是敬業。一個導演,上上下下要協調整個拍攝隊伍的所有工作,在敦煌的時候,拍戲結束了,別人都在休息,我就看到他爬一個山頭又一個山頭——選外景,他先看好了,然後再叫攝像。我就不明白,這個導演精力為什麼如此旺盛?他晚上還有更多具體而瑣碎的工作呀!”鄭天庸還向記者透露,雖然張藝謀對記者很低調,而且不太願意接受採訪,但他在組裡卻告訴每一名演員,“大家可以告訴記者,現在不方便接受採訪,但絕對不能向娛樂記者耍大牌,這麼多行業領域的記者,惟獨娛樂記者是碰釘子最多、最有爭議的群體,我們應該理解和體諒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