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二國寫範文演講稿作文《悠悠古人的地理觀——天圓地方》_1500字


作文空間專稿 歡迎分享推薦給你的朋友同學們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當你來到茫茫原野,舉目四望,只見天空從四面八方將你包圍,有如巨大的半球形天蓋籠罩在大地之上,而無垠的大地在遠處似與天相接,擋住了你的視線,使一切景色都消失在天地相接的地方。這一景象無疑會使人們產生天在上,地在下,天蓋地的宇宙結構觀念。古人生活的地理環境更是如此,所以古人由此產生了對地理知識的懵懂認識——天圓地方。他們認為,大地由一隻巨大無比的大鱉承托著,因為他們真的發現地平線是微微的有點下彎,而鱉背也是彎的,古人對大地的這一丁點認識,竟也與現代地球物理學暗合。還認為天是一個圓穹,像一個巨大無比的“蒙古包”穹頂,由九根大柱支撐著,上面的日月星辰以北極星為軸心,向西北方向旋轉。

  我們現在就從古籍中簡單探尋一下古人關於地理知識的認識。

  《尚書·虞書·堯典》: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鳥獸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夷,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鳥獸鷸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厘百工,庶績鹹熙。”

  大意講的是堯待天下太平後隨後命羲和、羲仲、和仲、和叔分赴四方,具體實施文明推廣的工作(即明教的內容),這就是最早的天圓地方的理論和實踐。

  《淮南子·天文訓》: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潦水塵埃歸焉”。

  共工:《史記》司馬貞補《三皇本紀》:“當其(指女媧)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可知其為上古某部落的首領,後來的傳說成了神話裡之火神。

  不周之山:傳說中,西北荒漠中的大山。《山海經·大荒西經》載,大荒之隅,有山不合(有缺口),故名曰“不周”。天柱地維: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天用九根柱子撐著,地有四條大維(維又解作繩)繫著四角。

  上古時,中國南方有位名“共工”的部落首領,不服那個叫做“顓頊”的黃帝之孫,未經大傢伙的同意而繼承帝位因而發難開戰。力鬥失敗,心有不甘,亦不願投降,忿而用頭撞觸名為“不周”的大山,以為尋死。使得撐天的九根柱子中,撞折了西北角的一根,天為之傾仄,所以天上的日月星辰向西北移動。又令維繫大地的四條大繩中,被掙斷了東南角的一條,令大地向東南方下陷,現在我國地形真的是西北高而東南低,以至地表上的水及泥沙都流向東南方,現在我國的各大江河大多流向東南出海。

  又有《晉書·天文志》記載:

  “其言天似蓋笠,地法覆盤,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極之下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三光隱映,以為晝夜。天中高於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萬里。北極下地高於外衡下地亦六萬里,外衡高於北極下地二萬里。天地隆高相從,日去地恆八萬里。”

  ……

  “天員(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按照這個地理觀念,天地被賦予了形象的物體,其間距離也被說出可謂精妙。

  同時天圓地方說認為,太陽在天蓋上的週日(視)運動在不同的節氣是沿不同的軌道進行的。以北極為中心,在天蓋上間隔相等地畫出大小不同的同心圓,這就是太陽運行的七條軌道,稱為“七衡”,七衡之間的6個間隔稱為“六間”。最內的第一衡為“內衡”,為夏至日太陽的運行軌道,即“夏至日道”;最外的第七衡為“外衡”,是冬至日太陽運行的軌道,即“冬至日道”。內衡和外衡之間塗以黃色,稱為“黃圖畫”,即所謂“黃道”,太陽只在黃道內運行。從《周髀算經》卷下所載二十四節氣,可知太陽在七衡六間上的運行與二十四節氣的關係是:七衡相應於十二個月的中氣,六間相應於十二個月的節氣。這與我們現代接觸的地理知識有許多互通之處。

  我們對古人的解讀與認識必須站在古人的時代,古人的知識眼界,古人的社會、地理環境去解讀和認識古人。從而瞭解那個時代的想像和思想。對古人的解讀應客觀、公正,古人的地理觀(以天圓地方說為例),是古人的思想,其中不免有糟粕,但更多的是古人的智慧精華。

    初二:13582254612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