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說《大長今》,還真有點“曲折”。那天晚上,給南方一個朋友打電話,問她在幹什麼,對方說在看《大藏經》。我當時一愣:你看得懂嗎?這次奇怪的是她了,韓國的電視劇。我若有所悟:哦,連韓國人也拍《西遊記》了。此話一出,真把朋友給逗樂了,哪是《西遊記》啊。我不解,於是,聽她一字一頓介紹,原來南方人普通話的部分聲母發音不準,是《大長今》。說句實話,和《大長今》的就是這麼“初遇”的。及至後來,到處都在評說這部韓劇,連我這個“電視劇盲”也不得不對之刮目相看了。或許由於這個緣故吧,面對這部紅得發紫的熱播中的電視劇,自己許久都不敢吱聲。
關於《大長今》,審視這部劇作的文字幾乎涵蓋了方方面面,企求後來居上,近乎癡人說夢。可是,在散步途中,自言自語《大長今》為何這樣“紅”時,還是有所感悟。
對這個問題,較有代表性的理由,卻總不能特別令人信服。譬如,“這是一部鼓勵青年勵志的電視劇。”不錯,《大長今》確實這麼標榜的。問題是,國產影視作品中勵志題材的也不少,雖然我們的影視劇沒有直接打出這樣的招牌,相關的內容,幾乎每部影片和電視劇都或多或少地包含著,為什麼偏偏只有“外來的和尚會唸經”,把這個“勵志經”給念得癡迷倒一大片觀眾?箇中原因,想必不是《大長今》的這個“青年勵志”標識吧?
再如,不少人盛讚《大長今》表現中國古代文化的水準。這更讓人困惑:這些年,國產電視劇幾乎一直是歷史題材在一統天下。韓國的編劇和導演以及演員,縱使再是“中國通”,其對中華文化的熟悉程度,也不該超越中國人啊。這好比學英語,就是過了專業八級,其口語和運用英語思維、表達的能力能超得過英語母語者?可見,《大長今》的紅火,顯然不是該劇以中國明朝的歷史為背景。咱們的明朝電視劇,雖然不如清劇暢銷,也是嫡傳的嘛。
還有人說,《大長今》將中國傳統文化飲食及針灸醫術表現得淋漓盡致,堪稱一絕。一部影視作品受到觀眾的好評,輔助性的道具固然重要,不過,人物是劇作的中心,文化飲食和針灸術,只能處於陪襯地位,《大長今》的風靡,也不例外。還有人說湖南衛視宣傳得好,利用《超級女聲》做廣告。問題是,央視推出的一些歷史題材的劇作,宣傳也是鋪天蓋地,開播之處也是轟動一時,為什麼往往虎頭蛇尾,最終卻“宛如平常一首歌”了呢?
《大長今》發“紅”後,人們開始批評國產電視劇的製作者和演員商業氣息太濃,在質量上沒下夠工夫,應該說比較中肯。但是,國內的編劇、導演和大腕們也會感到委屈:我們何曾沒流汗,沒費心思?其實,說一千道一萬,《大長今》之所以在異國備受歡迎,和該劇編劇、導演的平民視角意識有很大關係。國產劇繼承了“官本位”的文化傳統,到處是勾心鬥角,經常是王公貴族佔據熒屏,《大長今》雖也是宮廷戲,小人物自始至終是主角。這一點,最該是國內編導們學習的地方。誰拋棄了人民群眾,誰早晚就必將被人民群眾所遺忘,電視劇亦然。
牢記將藝術植根於小人物,何怕得不到“小人物”的普通觀眾們特別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