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記憶中對毛岸英很陌生,我想不光是我,還有更多的青年以及大部分的中年甚至老年人。通過電視劇《毛岸英》再現了一個鮮活、陽光、熱血的真實的毛岸英。他似乎真的再一次回來了,回到祖國人民的心中,他的英明再一次被歷史和人民深刻銘記。
電視劇《毛岸英》很成功、很轟動,每一個夜晚我幾乎沉醉其中,看到動情處,眼眶裡含著淚水。在親情面前,主席的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已成崢嶸歲月裡短暫的一瞥;父子之情、兒女情長、念故思鄉之情貫穿其中。當毛岸英再一次回到故土見到多年未見的外婆,他們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千言萬語都在那一汪汪的淚水中。戰爭使得人們離井背鄉、妻離子散,當重逢之時無比激動、心依然還在隱隱作痛,無法抹去傷痛的回憶,也無法釋懷母親最後的音容,那一汪汪默默的淚水中,有著太多的回憶,有著錯綜複雜的情感。「開慧之死,百身莫贖」這是主席的自責與內疚,沒有太多的表達,唯有無聲的哽咽與抽搐。
當電影《三毛流浪記》出現在銀幕,把岸英的思緒帶到了當年流浪在上海,貧窮、被打、撿破爛的生涯當中。弟弟由於酷愛音樂才站在富人家的屋簷下聽得入情忘我,卻受到了緊緊跟隨的「看守」的拳打腳踢。當岸英第一次知道了講故事還能掙錢,就高興地對弟弟說:「弟弟!等哥掙到了好多錢就給你買一架鋼琴。」鋼琴最終是不是能買成,已經並不重要,最重要的就在一個「情」字以及「奮鬥」二字。「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岸英在上海也交到了一群真正的窮朋友,雖都是流浪兒,卻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忠肝義膽、肝膽相照。岸英換上了新裝去蘇聯告別之前,還不忘那些窮朋友,給他們帶上最後一份熱乎乎的包子。我想即使岸英穿上軍裝,在某年某月某日之時,見到了當年患難與共的老朋友,他依然是他當年的表達,他不會變,因為他是主席的兒子,是人民的兒子;更因為他以「報效祖國、承受苦難」為己任;更因為他如他父親一樣以民之苦難、為己之難。
劉思齊老人的一句話:「岸英是我一生的痛,也是我一生的驕傲。」她就像是《泰坦尼克號》中的那位落幕之時的老人,追憶著海枯石爛的情感。在她風燭殘年之時,一部《毛岸英》再現了當年的所有真實事件,這也是她的願望:「讓所有人知道,世界上曾經有過這樣一個人,為了保衛祖國,為了世界和平,獻出了年僅28歲的生命,永遠地留在了異國他鄉。」這是對所有中國人的交代,也是對岸英在天之靈的慰藉。生命的鮮血不會白白流淌,歷史正義的真相和功德不會被掩埋,一切終將水落石出。
電視劇《毛岸英》的播出,真正洗禮了這一代青年人。當「報效祖國」、「為人民服務」的口號漸漸消失的時候,又一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曾經有這樣一個人真正做到了。當「自私自利」、「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念成為整個社會氣候之時,「報效祖國」、「為人民服務」是否已經成為空談!成為被拋在荒郊野外的孤魂野鬼,害怕而且沒人理會!我想從我們這一代青年開始,重新回過頭來尋找曾經遺失的部分,尋得並且好好珍藏。我們應該有滾燙的熱血、艱苦奮鬥的精神、陽光燦爛的面容、鮮活的生命、坦誠的性格、寬闊的胸膛。這一切都在毛岸英身上集中體現,我們必將以他為榜樣,再一次掀起一場精神文明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