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們這一代很少有人喜歡看戲劇了,對於那些被稱之為國之瑰寶的京劇以及品類繁多的各種地方戲總是一種不屑一顧的神情,我也是很討厭看戲劇的,而父母對於戲劇卻有著特別的喜愛,昨晚,出於無奈,和父母看了越劇《梁祝》,看著看著,竟生出很多的感觸來。
梁祝的劇情我想我就不用多說了,主要是讚頌他們至死不渝的愛情,直至現在他們的故事仍是眾多愛情故事中的經典。單就從人物的塑造上來說吧,我認為,在當時的年代,祝英台是個極具有個性的女青年,她克服重重阻力,女扮男裝進入學堂學習,她的行為在當時來說就是大逆不道的,而更加嚴重的是,當他發現自己愛上了梁山伯以後,竟然自作主張,請師母做媒,自己把自己許配給了他,可以說,他的行為在當時也許是違法的,因為在當時的合法婚姻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敢於打破常規,不拘束於封建禮教,執著地追尋著自己的愛情,在當時的背景下能做到他這樣的又有幾人呢?再說,當時的太守相當與現在市委書記,能夠與這樣的高幹子弟結婚該是何等榮耀呀,而梁山伯只是一個貧苦無業的書生。孰輕孰重?一目瞭然,祝英台真是淡泊名利,忠於愛情。同時,我也認為她是一個非常識時務、明事理的人,當他知道父親將他許配給馬家,在她頑強抗婚無效後,她明白自己所處的處境,馬家的公子是太守的兒子,位高權重,如果自己不嫁給他,只會給自己和家庭帶來數不清的麻煩。與祝英台相比,梁山伯平庸了很多,近乎與白癡,同學三年,竟然看不出祝英台是個女的。(或許這也是作家的故意安排吧)在十八里相送的路上,祝英台多次向他表明心跡,可悲的梁山伯卻始終聽不懂她的話外之音,等他認識到一切的時候,一切都已無法挽回了,在他得知祝英台堅持嫁到馬家後,竟然憂慮成疾,走上了黃泉路。按照現在的話來說梁山伯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都很差,他不能承受一點的人生挫折,為了愛情竟然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天涯何處無芳草呢?再偉大的愛情也要面對現實呀,他死後,痛苦的是他的父母,他的親人,他想過這些嗎?他有沒有設身處地地想過如果自己死了祝英台會怎樣呢?既然不能夠成為愛人,成為朋友不也很好嗎?
通過梁祝的愛情悲劇,我們清楚地看清了那個社會,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上面只寫有兩個字“吃人”,或許在那個年代,每一天都會有這樣悲劇發生。梁祝的這齣戲就是對萬惡的封建社會一些不合理的禮教抨擊。我們要感謝無數像寫這部戲一樣的作者,是他們用一支支神筆向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制度開炮,喚醒了億萬中國人民,正是因為有這些人的努力和鬥爭,我們的社會才能夠不斷進步,天下的有情人才能終成眷屬啊!
“男尊女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早已結束,但梁祝的愛情故事仍是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