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稅收、發展與民生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聯繫。經濟發展是稅收之源、民生之本;充足的稅收、安定的民生是促進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發展與稅收的良性互動為改善民生提供了堅強的財力支撐,稅收的規模取決於經濟發展的質量和規模;而稅收又反作用於經濟的發展。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童年的回憶中,腳就是我們的主要交通工具,而沙路就是我們的主要通道。記得曾經跟爺爺到沙坪去,走了兩個小時的路。家人總說,太慢了,有急事會耽誤的,如果能有快一點的交通工具和道路就好了。怎麼樣才會有呢?不知道。有些事情還是和以往一樣。儘管那時機器發明有了很長時間,但真正能在農村生活中應用的還微乎其微。自動車在我們那兒根本就不能走,因為我們那裡的路只有兩米多寬。在我的印象中,除了走路,還是有路的,不過是騎自行車。兩邊是草,中間一條兩米多寬的帶子,就是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路人是叫苦不迭,卻也無以為計。
後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在初春的季節裡,各個農戶家庭,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無償地捐出家中的碎磚碎瓦,挖土、夯實、填平,造成了磚頭路,成了村裡的主幹道。沒多久,有自相車的人家也是越來越多。我學會騎自行車後,總是纏著爸爸媽媽允許我騎車去上學,因為,路寬寬的好走,車子快快的好早到學校啊。可是爸爸媽媽總是不同意,一是擔心小學生騎車安全;二是捨不得買自行車。說車子騎得少舊得慢,每年還要交稅,事實心疼。還說種了國家的土地,交上去是應該的,自家買自行車要交錢,純粹是白交了。那時也不知道交的稅到哪兒了,也不知道這稅是用來幹什麼了。只知道皇糧國稅,必須的,沒辦法。這就是我最初認識的稅收。
在家鄉的道路上,我無數次往返,由小學到初中,知道現在。記得有一次我親身接觸到稅收。知道國家稅務總局將每年的4月確定為稅收宣傳月,通過組織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稅收宣傳活動,向全社會普及稅法知識,在第一個稅收宣傳月中我知道了社會主義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簡單道理。儘管這次我只瞭解了稅收的皮毛知識,卻激起了我對稅收的好奇心,想瞭解稅收的來龍去脈。之後我就向村裡的幹部瞭解到稅收涉及社會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各個方面,在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中擔當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更是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稅收又與民生息息相關。稅收增長了,國家有了更多的財力和物力投資於基礎設施等重大工程,投資於老百姓密切關注的醫療改革、社會保障改革、住房制度改革。這樣大家就會發現城市越來越漂亮了,山越來越綠了,河流越來越清澈了,空氣越來越清新了,就業的途徑越來越多了,住房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越來越少了。這都離不開稅收的功勞。老百姓生活好了,有了更多的精力從事工農業生產,促進經濟發展,這又為稅收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所以說,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稅收是為了更好地改善民生,是為了國家更好地發展,改善了民生就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謀劃發展,國家經濟發展了,稅收就會更充裕。
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視稅收!
鶴山市古勞中學初二:王敏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