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托克維爾的那場旅行很好的表達了作者的寫作初衷,從她本人的所見所聞講述她眼中的「美國民主」,其中不乏對國內現狀的反思。我的感覺是很細膩很真實,說說印象很深刻的幾點。
在咱們美國工人有力量一篇中,作者講述了美國工會在民眾日常生活中甚至在政治活動中的不可忽視的地位,相應地,美國工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及話語權都有所提高。比起中國,這就是兩個極端,無論在什麼行業,中國工人的話語權都太低了,幾乎就沒有話語權。或者說,普通老百姓面對一些政治決策時根本說不上話。像文章中提到的工作環境及工作條件放在中國,那簡直是不可想像的。當然,站在我的角度看,工會的存在固然會產生一定的不自由。這種不自由源於美國是一個法律至上的國家,工人的工作性質及工作標準都得服從工會與僱傭方談妥的協議上,另一方面,這對僱主和工會都是好事,畢竟在美國,法律起到至關重要的保障作用及絕對的效力。
再來就是至少還有記憶,這篇文章列舉了眾多美國本土關於歷史傷痛的文化印記,是一個不忘歷史,不忘國殤的鮮活實例。看到這裡我不禁感到慚愧,中國需要被銘記的歷史很多,可是經常被人們提起的卻很少,就拿離我們較近的汶川地震,那會舉國哀痛,八方援助。後來幾年,隨著接連的幾件大事使人們漸漸遺忘了5。12,再後來,又爆出救急物資濫用挪用事件,無語同時不禁得反思社會責任何在?更不用說什麼歷史使命了。
誠然,也有報道一些個人事跡,持續多年關注並幫助災後的重建工作,尤其是關注災後孤兒心理及生活。我不得不說這是很令人稱道的行為,可是又不得不反思,國家在一些細節方面的確做得不好。關於一篇名為民主現實主義的文章,探討了美伊戰爭,不是別的,就是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目的是在於解放當地的人民,以求一個民主的國家。分歧在於,這樣的強加是否合理。我們常說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可是美國人呢,他們不這麼想,他們我行我素,他們有實力有經濟多管閒事。這並非當權者的一面之詞,看他們的民眾對巴西的咖啡種植農,對蘇丹的國情等八竿子打不著的事別提多關注了,所以我特認可作者說的一句話: 一個「問題」在眾多「問題」中脫穎而出,上升為一個「議題」,背後往往有一個政治過程,在中國,這個過程往往依靠政治家的「慧眼」這樣一些隨機性的東西,但在美國,政治家如果沒有這個「慧眼」,各種社會力量就會逼你打開這只「慧眼」。這說明,在美國的體制中,群眾的呼聲足以左右國家的決策。
還有許多問題比如腐敗,比如教育,比如選舉,比如福利,我們都能看到相當的不同,我是覺得美國與中國的不同在於權力的分佈,什麼樣的制度孕育什麼樣的社會,所謂因地制宜,客觀看待問題,不逃避,尋求短期和長遠的解決方案應該是政府及個人共同努力的方向,所謂深化改革,這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借鑒不斷摸索的過程,而且是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