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一個哲學家都把探求生命的意義作為自己終身追求的目標,一種又一種的學說和理論試圖對生命做出它們自己的解釋,但生命就是生命,不是什麼理論所能解釋的,就像歷史不是人寫的,而是時間寫的一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揭開生命她那神秘的面紗的一角,去探索屬於自己的那一部分。
慾望——
可能是世界上最奇怪的東西,每個人都試圖和它劃清界限,但當他們以為自己已經成功地和慾望一刀兩斷之後,卻發現慾望仍然像影子一樣緊緊跟著他們。
幾乎人的每一種需要都可以稱之為慾望,這與我們平時的觀念大不相同:餓了要吃,困了要睡。心理學家把人的需求,也可以說是慾望吧,分成七個等級:生理、安全、相屬、性、愛、尊重、自我實現。這些好像和與罪惡劃上等號的慾望不著邊際,但是大多數人看問題總是不能切中要害(這也許是社會需要哲學家的原因),慾望本身是一個中性的概念,甚至可以說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助推器。試想,如果人類沒有對美食的慾望,也許我們現在還在茹毛飲血;如果人類沒有對住宅的慾望,我們將永遠住在山洞裡,沒有慾望人類又怎能主宰地球?沒有慾望生命又如何進化?罪惡的花朵不在慾望的根上,對慾望不擇手段的追求才是邪惡的源泉。在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裡,不擇手段達到目的是強者的象徵,是力量和智慧的標誌。但在文明已經高度發達的人類社會中,對有限資源的競爭必須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這也許是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對慾望的追求必須使用被大家所認同的手段,否則就會被視為邪惡。這也是人自認為高出其他動物一等的重要理由。但這條定理僅僅在和平的年代成立,在戰火紛飛的日子,勝者王侯,敗者賊寇已經被無數鐵和血寫成的事實證明。對權力的追求,對地位的渴望,使得陰謀詭計成了“兵不厭詐”,強取豪奪也理直氣壯起來!反正所有的罪過都可以搬到失敗一方的頭上,而正義和真理則可以張冠李戴,放到自己這一邊。所有的衛道士都對這個理論嗤之以鼻,欲除之而後快,但問題在於他們對此舉不出一個反例,要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呢!
有人要問,既然這世界上沒有對和錯的標準——今天被奉為神明,明天卻被打翻在地,永世不得翻身,那為人處世的標準又是什麼呢?對我們來說,做好每一件事情,完成自己的目標,也就問心無愧了。至於旁人是怎麼評論的,不是我們的力量所能干涉的,不可能所有人都成為你的朋友!歷史不是誰寫的,歷史是時間寫的;對一個人的評價,不是他的老闆,不是他的父母,是時間,只有能經受時間的考驗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也許你會認為我跑題了,慾望怎麼又扯上了做人的準則呢?其實我並不想為慾望平反,事實上我也做不到這一點,我只是想告訴大家:既然慾望這個邪惡的代名詞都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壞,那麼這個世界上“對”與“錯”的標準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為人處世能夠做到對得起自己,也可以算得上沒有白在世上走一遭了。
不以成敗論英雄——
英雄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千百年來無數人討論過這個問題,既然不以成敗論英雄,那麼什麼是成功,什麼又是失敗呢?也許永遠沒有答案。
項羽是許多人心目中的英雄,光明磊落的形象遠不是老奸巨滑的劉邦可比,就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也充滿了萬丈豪情,“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他也被許多人在辯論時作為“不以成敗論英雄”的重要論據,但不要忘了,“不以成敗論英雄”不是評判是不是英雄的標準。而是評價英雄的標準,也就是說,只有當一個人成為英雄時,人們才不用“成敗”來評價他,而他必須取得成功之後大家才會認同他英雄的地位。項羽雖然敗走烏江,但他破釜沉舟,力克強秦,被諸侯奉為西楚霸王,為天下諸侯之首,聲威震於華夏,令人只能膝行向前。這不叫成功,什麼才是成功呢?現在,這句話已經成了許多人不思進取,安於現狀的理由:反正“不以成敗論英雄”嗎,那麼我的失敗也是可以原諒的。可是別忘了,你還不是沒有成功,你還不是英雄!現代社會的競爭日益激烈,給每個人的時間和機會都是有限的,沒有人會有足夠的耐心讓你一次又一次地去嘗試,去失敗,君不見多少大牌球星因此沉淪嗎?有許多事情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不成功,便成仁”,如果說高考的一時失手只是失去了一年的時間的話,那麼以後的一念之差就會讓人遺憾終身,甚至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許你會說這豈不是太殘酷了?但是在適者生存,物競天則的自然界(也包括人類社會),這是最有效也是唯一的選擇標準。只有成功才能確保你不被自然淘汰,即使是威風八面的楚霸王,失敗後也只能自刎烏江。勇敢地面對現實,努力去爭取成功吧!
——難道只有成功才能使自己生存?這裡牽扯到一個什麼是成功的問題,同一件事,對他是成功,對你可能是失敗。爭取的只是屬於自己的成功,只要達到自己的目標,就是成功!
生命結束之後——
不是討論喪葬的繁冗過程,也不是研究人死後究竟有沒有靈魂,而是一件大多數人一輩子也沒考慮過的事。
人們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一向很看重:學生擔心老師向家長告狀;職員害怕有人向老闆打小報告;熱戀中的人通常會不厭其煩地問對方自己是否好看。但是有人想過自己死後的評價嗎?“贏得身前生後名”,辛棄疾算一個,曹操也說過自己的墓碑上只要刻上“曹侯之墓”就心滿意足,看來古代的賢人對自己死後的聲譽都極為看重。但現代人對此似乎有寫遺忘,也許是人太多的緣故。但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新青年,這卻是一個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死了之後別人再怎麼說也是他們的自由,誰也不會從棺材裡爬起來告他誹謗!要贏得死後的好名聲,生前的所作所為必須是為大家所敬仰的,欽佩的,而不是強權暴力下的唯唯諾諾,也不是兩面三刀的恭維吹捧。有句俗話叫“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有許多人懷疑它的真實性,歷史上確實有許多惡貫滿盈的人得到善終,卻沒有得到“報”,比如慈僖太后和秦儈;有許多好人沒有得到回報便永遠離開了我們,比如雷鋒。但他們得到的“報”卻是流傳千秋萬代的評價,他們生前沒有得到“報”只是“時候未到”而已。生前再多的榮華富貴也不能帶進棺材,生後的名聲才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它是一個人曾經活在這個世界上的證明!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這句話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名聲不管好壞,總比沒有要好,至少隨著時間的流逝,還有人會記住你,這才是對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東西。
這個問題也許離我們還很遙遠,沒有什麼考慮的必要,但是事到臨頭才醒悟往往已經遲了,有備才能無患,人追求的終極目標就是讓盡可能別多的人知道自己,記住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之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