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空間(www.ZuoWen.Space)專稿 歡迎分享推薦給你的朋友同學們
12月13日,我代表學校在西安交大附中參加了以“創新與責任”為主題的“西安市2013年素質教育高峰論壇暨年度素質教育創新人物頒獎儀式”。聆聽了兩位專家和數名獲獎老師的報告。第一位作報告的專家是韓主任。他40餘歲,身材消瘦,身著褪了色的舊西服,頭髮凌亂,紐扣開懷,近乎是不修邊幅,很顯然是隨意為之。他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邋遢。他主要通過PPT,把十八大三中全會與素質教育相關的政策理論進行了逐條宣讀。剛開始,我還以為精彩內容在後面,充滿了期待。沒想到,當聽到主持人說:“請大家以熱烈的掌聲感謝韓主任的精彩演講。”時,我才知道,自己的期待落了空。稀稀拉拉的掌聲頓時響起,鼓掌的,估計大半都是源於禮貌,而非發自內心的讚許。我自然也不願鼓掌。放眼四周,只見大家昏昏欲睡。隨後他還自我介紹說是博士畢業。
那時,我就在心裡尋思:這是專家嗎?難道中國的博士就是這等水平?十八大三中全會的內容,報紙上不都全文刊載了嗎?還用得著千名學校骨幹精英挨餓受凍坐在報告廳專門聽他的講解嗎?何況,連講解都算不上,充其量不過是照著PPT逐條宣讀而已。就算讀,都費勁,聲音小的,像我等坐在後面的老師,根本就聽不清,話筒在他面前,儼然是擺設一般。中途,明顯有部分老師悄然離開。
我差點也萌生了退場的念頭,但轉念一想,是學校派我來代表王校長參加這次論壇的。我就坐的椅背上,就一上一下赫然貼有周至縣和王宏波的標籤和姓名。而且本縣參加本次論壇的普通教師,僅有四名,我也是榮幸的其中之一,其餘人員不是教育局領導,就是中小學校長或副校長。看了會務手冊,才得知,主辦單位是西安市教育局,協辦單位是西安萬科企業有限公司。難怪,級別如此之高。也不是誰想參加就能參加的,凡參加的主要人員,要麼是身掛要職,要麼是獲獎老師。而像我這樣“臨危受命”的情況,可謂十年碰了個潤臘月。一旦退場,豈不是終生遺憾?萬一學校領導問我的聆聽感受和體會,我又該如何回答呢?
想到這裡,於是又勸慰自己耐著性子坐了下來。
第二位專家是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唐江澎。唐校長個頭高大,50歲年紀,頭髮油光可鑒,一身深藍色風衣,嶄新惹眼,和本次論壇相得益彰,很明顯是精心而為。他報告的主題是《教育回歸以人為本》,他也依靠PPT展示自己的報告內容,但和韓主任最大的不同是,PPT製作精美,圖文並茂,顏色搭配得宜,詞句精妙,內容豐富。最令人震撼的是,他的聲音雄渾,富有磁性,且講解的有聲有色,活靈活現,尤其是抑揚頓挫拿捏到位,且手語動作與內容及語氣渾然天成,配合得天衣無縫。尤其是他對當前教育現狀的分析——結合PPT圖畫,可謂一目瞭然,鞭辟入裡,振聾發聵,令人心悅誠服!
這得益於他廣見博識:他曾在以色列等多個國家做過調查訪問,撰寫的教育論文有多篇獲獎,且大都是省級一等獎。難能可貴的是他深入一線各地學校教室,搶拍下了眾多功利性標語、畢業生撕書等寶貴的圖片資料。比如標語:“要成功先發瘋,下定決心往前衝”、“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以及某中學學生高考完後,站在教學樓將書本撕碎拋向天空,上演“季花滿天”的一幕,不能不引起身為教師的我們對當前教育現狀的反思。
他認為當前我國的教育無非是兩大類,一類是人的教育,即素質教育;一類是分的教育,即應試教育。並分析說:我們的傳統教育的思維模式是:小學畢業了,盼孩子得高分,考上重點初中;初中畢業了,盼孩子得高分,考入示範高中;高中畢業了,盼孩子得高分,考進名牌大學;大學畢業了,又盼孩子找個好工作;找到了好工作,又盼著孩子賺大錢。即就是說,我們的教育是錢的教育。如此惡性循環,根源是重視了分的教育,卻忽視了人的教育。而只有將學生從分的教育樊籠中解脫出來,才能真正實現人的教育回歸。人的回歸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條件。為此,他總結了一句最富哲理的箴言:“孩子就是孩子,不是家長的面子,不是學校的牌子。”我感同身受,頻頻點頭。
他在素質教育方面之所以取得了一定成績,源於他的教育理念。他一貫以“身心為先品行為本能力為重習慣為基愉悅發展”為目標,以“生命旺盛精神高貴智慧卓越情感豐滿”為追求。他說,在他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錫山高級中學在全市僅有36萬人的情況下,而考入清華北大的竟有14名,單本縣就考上了5名。這不能不引起人們對素質教育的關注和反思。而他無疑是當下素質教育成功踐行的佼佼者。
這才是真正的專家,儘管他從17歲時,才自學電大課程,並於22歲獲中文大專學歷,隨後兩年又在陝西教育學院大專起點中文本科進修班學習,34歲時在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研究生課程班結業,38歲時又在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研修班畢業。可以說,他的求學之路佈滿艱辛,並不是一步到位。從他身上,讓我頓悟:人的能力水平似乎和學歷文憑毫無關係,關鍵在於你是否肯上進。而在困境中毅然進取有為,毫無疑問也是人的教育最關鍵之處。儘管他的學歷沒有韓主任高,然而,從他自信滿滿、鏗鏘有力的話語中,我能感受到素質教育的春天腳步正在悄無聲息地向我們走來!
當主持人還未發出“請大家以熱烈的掌聲感謝唐校長的精彩演講”的提議時,四周雷鳴般的掌聲早已響徹大廳。我自然是情不自禁地呱唧了數下。當舉行專家論壇時,我才驀然發現,唐校長一瘸一拐地走上了主席台,驚得我目瞪口呆。原來如此富有才情的一個人,居然身患殘疾。這就更加激發了我對他由衷的崇敬和仰慕之情。也感覺冒著嚴寒,從早上六點半天未明,急匆匆乘車趕赴西安,未吃早餐,就入座聽報告,值了,可以說不虛此行。哪怕後幾位也和韓主任一樣講得枯燥乏味,一無所獲,也不後悔。
令我欣喜的是,後幾位中也不乏較突出的青年新秀。
略有印象的是范曉蘭的《著眼學生終身發展,尊重孩子一生幸福》,她的素質教育實踐主要得益於“四窗”教育,即“夢想之窗”、“實踐之窗”、“思考之窗”、“使命之窗”。她的報告,層次明晰,事例活泛,觀點鮮明,聽來較有啟發。另一位印象較深的是西安某中學物理教師王俊博。難得的是他將素質教育的本質“人的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自始至終貫穿於物理教學中,事例鮮活真實。為了充分實踐素質教育主張,他往往將學生感興趣的人物或物品或景物圖畫製成PPT,使其融入到物理知識的講解中,由此展開聯想和分析,不僅使學生輕鬆掌握了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也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情操的陶冶和心靈的洗禮。
隨後幾位,大都沒有PPT,完全是照稿宣科,不是談心得,而是讀體會。其中,一個叫田延的獲獎女教師,完全是手捧稿件,似在朗讀,更叫人不解的是,如此隆重的場合,她寫的發言稿,竟然聽不到典型實例和具體做法,完全是諸如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空洞的說教。聽的人頭腦發脹,心浮氣躁。
後來坐車返回時,無意中聽到本縣唯一獲獎的東街小學女教師勾苗說,田延老師曾經在周至進校為全縣參加繼續教育的教師做過報告,那次的報告叫她終身難忘,至今還記得田老師舉的毛毛蟲的例子。她還將此例活用在語文教學中。沒想到田老師在論壇中的報告竟是如此令人不敢恭維。就連西周中學校長吳爾錢老師也有同感。
吳老師原來是周至縣教育局政工科科長,隨後調任西周初級中學擔任校長職務不久。他說西周中學無論是育人環境還是教學設備,都很落後,至今還沒有一台像樣的投影儀。但是,聽了我對唐校長報告的讚譽之後,禁不住扼腕歎息:“我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聽到唐校長的精彩報告。原因是受韓主任的影響,實在聽不下去,就出去透透氣。等回來時,唐校長的報告已經講完。”
隨後,他向我簡單談了一番他如何將素質教育落實到學校管理與教學管理中去。他說,他要以“以求變的思維做不變的事情”作為自己的教育理念。並要在“安全和諧”的前提氛圍下,採取有力措施,努力把“分的教育”轉變為“人的教育”,並打算拿出三萬元作為試運資金。一萬元用作各項獎勵,一萬元用作購買設備,一萬元用來購買圖書。並要將圖書分配給各班,每班設立一個專用書櫃,供學生閱讀。以此作為自己素質教育實踐的開門紅。還舉例說,西周中學一個管後勤的領導自認為把學生灶辦得很好,然而他卻說不行。為此,該領導不服,於是他沒有進行空洞的說教和批評,先是在全校學生中做了不記名問卷調查,結果令該領導大吃一驚:學生普遍反映伙食差,而滿意率還不到30%。在鐵證面前,該領導不由自主地發出了“那到底該如何將灶辦好?”的感喟。於是,他說,關鍵在於思維的轉變,而思維的轉變卻與見識有關。為了增長見識,他有意陪同該領導參觀了周至中學、周至六中、周至七中等本縣名校的學生灶的規模和特色。經過實地考察和取經,該領導終於明白了問題所在的癥結。
吳校長的做法,令我感慨萬千:這不就是管理人的領導藝術嗎?而領導藝術其實根子源於自身素質的提高。而自身素質的提高,不僅與求學時期的學校教育有關,也與後天的耳濡目染有關,比如,像唐校長等人頗有看點的論壇報告,雖然僅僅是不到20分鐘的報告,然而關於素質教育的某一個實例,某一個畫面,甚至是某一句話,都有可能給有心人以啟迪,甚或聽眾就因這一點而致使其人生發生重大逆轉也不無可能。
像韓主任這樣無疑是“分的教育”的結果。但願在素質教育的踐行中,能多一些像唐校長式的名副其實的教育專家,而少一些像韓主任式的“高分低能”的所謂育人專家。那麼,中國素質教育的春天必將到來。
儘管這場高峰論壇,還有諸多不足,比如,獲獎老師只有榮譽證書,卻無物品獎勵;比如像田老師等個別獲獎老師的發言,內容空洞,但他們能獲獎,說明在素質教育的實施過程中,的的確確做出了突出成績,他們的愛崗敬業、愛生如子還是讓我看到了素質教育的春天——唐校長的別開生面,范曉蘭的“四窗”實踐,王俊博的德育滲透,吳校長的頓悟漫談,無不對我發生著深遠的影響,這應該是論壇的終極目的“以人為本尋求改變”。
習近平說:“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有夢想的機會,有奮鬥,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創造出來。”
蘇霍姆林斯基說:“當我們的學生離開校園時,帶走的不應該只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的追求。”我想,對於如何將“創新與責任”落實到素質教育實踐中,身為教育工作者,這恐怕就應是我們共同追求的教育夢。
陝西西安周至縣周至職教中心高三:紀堪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