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度作文空間(www.ZuoWen.Space)專稿
歡迎分享推薦給你的朋友同學們
“和則兩利,敵則兩害。”這是前些天,溫家寶總理在兩會記者招待會上對中美兩國關係的看法。
中華民族歷經千年而不衰,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和”的思想。中華民族歷來有“友誼之邦”的美稱,“和”始終貫穿於民族的發展中,以至在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中都能看到關於“和”的表演。
從小,我們的老師就教育我們要“以和為貴”,要我們像鮑叔牙對待管仲那樣對待別人。相傳古代有鮑叔牙與管仲這兩個人。年輕時,兩個人合夥做生意,管仲總想佔小便宜,但鮑叔牙不以為他無賴,知道這是因為他家裡窮。之後,管仲出了不少餿主意,導致生意幾乎做不下去,但鮑叔牙不認為他蠢。後來兩人分別投奔齊國的小白和糾。管仲因為糾死而成為階下囚,但卻在鮑叔牙的力薦下,成為齊桓公(小白)成就春秋五霸之一的功臣,官位甚至在鮑叔牙之上。這應該是中華文化中“和”的經典範例。我們不難看出“和則至貴,和則興家,和則強國”的道理。若鮑叔牙因為管仲的一些過失而各奔東西,怎麼會有後來共同輔佐齊桓公;若不是鮑叔牙不計較管仲在自己之上而力薦,怎麼會有後來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難怪管仲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
生活中,我們常說“和氣生財”。在清朝康熙年間,就有這樣一則故事。相傳大學士李英一天收到一封家書,信中家人稱與鄰居因三尺宅基地而鬧得不可開交,希望李英幫忙疏通下關係。李英看後笑了笑,揮筆寫了一封回信,並附送一首:“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後,主動讓出三尺,鄰居見狀,也讓了三尺,也就有了後來六尺巷的故事。的確,“和氣生財”。鄰居之間為何非得鬧僵呢?抬頭不見低頭見。若非“和”,又哪裡來的六尺巷的佳話呢?
“和”在過去,當今以及未來,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小到處理鄰里關係,大到外交事務,“和”文化都有其存在的身影。
如今,我們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口號,也不難看到和諧的重要意義。在當今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中,“和”文化更不可缺少。家和則寧,國和則興!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和”融入到我們的文化中,融入到我們的血液裡。只有以鮑叔牙,李英等人為榜樣,從我們中華文化中汲取“和”的精髓,中華民族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
和則至貴,和則興家,和則強國!
汕頭市外馬路291號聿懷中學高二8班 姚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