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文化”中國自古便有,彷彿這無盡的愁已伴隨了中華民族走過了千年滄桑,而如今仍舊代代相傳。
愁,可大亦可小,便要看境界的高低,眼界的遠近,人非聖賢,即便聖賢仍有自身之所愁。孔子、莊子雖為聖賢,他們也會愁,只不過他們所愁不同於常人,而是如何讓世人學會淡泊名利,無絆無羈。
愁,即為憂慮。世人卻都願無憂無慮,孰不知,愁也有好的一面。愁,讓人有所悟,明白自己的目的,知道自己在乎什麼;愁,讓人有所為,明白自己該怎麼做,以不至於生活過於空虛。
人人都有愁,愁就像是生活的一部分,如影隨形地跟著你。小時候,愁長不高,這時的愁也不過是一顆種子,但卻蠢蠢欲動,蓄勢待發。大些時,愁的是作業,此時,的愁已然生根發芽。再大些,便愁成績,成績好,壓力大,成績不好要挨罵,這裡,愁已長成一棵小樹,氣概甚深。到了真正長大時,愁的便越發多了,大到人際職位,小到柴米油鹽。而愁這棵大樹也如此茂盛,處在“第三階段”的我們愁的自然是成績。成績好,怕被追上,中等生則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中下等生,要花大把時間和精力補習,稍有不慎淪為下等生,便無力回天了。
愁,就像物理學中測量的誤差,只能減少,不能避免。正如於丹所說:“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他人。”因為說不出的愁才是最苦的愁,看似無憂無慮的光鮮外表下,沒人知道他心中的愁。
初三:王祉睿
作文空間(www.ZuoWen.Space)專稿 歡迎分享推薦給你的朋友同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