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希望讀些經濟學的著作,因為覺得雖然自己不是學經濟的,但是懂一些經濟學的知識在生活中非常有用。我最近讀了《遊戲著經濟學》一書,從各個方面對經濟學有了初步的瞭解。這本書收集的是作者多年寫就的經濟學隨筆。他用簡潔的語言和生活化的事例,闡述對經濟學的理解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種各樣的經濟問題。這本經濟學札記包括了三部分內容:一部分是經濟學分析社會與人生;另一部分是一些有著作者本人的好惡的評論,關注諸如“非典”、“伊拉克戰爭”等事件背後的政治經濟學;還有一部分則供讀者休閒時閱讀,較淺顯易懂的分析了生活中的經濟學。
這本書的經濟學隨筆大多寫得通俗易懂,卻又深入淺出。在這本書中,作者所著眼的是社會經濟學。而且,文章雖然往往都是以社會生活中的一系列大小事件為寫作緣起,其結論卻總是出乎意料地深刻。
在《一毛錢如何花》一文中,作者通過自己的故事揭示了現代經濟學研究的中心課題。作者兒時有一次被母親獎勵了一毛錢。他在高興之餘卻對買一毛錢的練習本還是五分前的小甜餅猶豫不決。最後,他花五分錢買了一張白紙,裁訂成一個練習本,而剩下的五分錢則買了小甜餅。我們所處的世界最大的不完美之處就在於人的需求是無限的,而物質總是有限的。也就是說,從個人再到國家都面臨著同樣一個問題,既花錢的地方很多,可財力又有限。而經濟學就是要討論如何使原本有限的資源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類的需求。作者最後的選擇既滿足了學習的需要,又滿足了對美味的需要,從而使這一毛錢花的最值,符合了經濟學的要求。而解決“有限的錢如何花的最值”這個問題其實取決於某種安排。試想當年如果作者的母親規定只能買練習本,那作者不可能有其他的選擇,這一毛錢就沒有作者自己決定如何使用那樣值。這種安排在現代經濟學中就稱為“制度安排”。這裡說的制度含義十分廣泛,既指一切法律法規對權利的界定,甚至也指傳統、習慣與習俗,它構成了稀缺資源配置的一個最大的約束條件。“制度安排”如何直接影響到資源配置的效率的高下。而“稀缺資源如何配置”及“制度安排如何合理”就是現代經濟學研究的兩大中心課題。作者在闡述過程中用的都是最易懂的語言,而揭示的卻是深刻的道理。這一點是全書最大的特點。
從《一毛錢如何花》一文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所寫是其所見所聞,貼近於我們的生活。而從《肉餅的分法》一文,則可看出作者寫這本書的立場及其分析方法。
《肉餅的分法》一文中講到,作者單位食堂每天免費提供一定量的肉餅,由於人多且都想多拿,肉餅總不夠,先到者先得,後來者就沒有了。於是有人提意見,認為肉餅分配嚴重不均,於是肉餅的分法發生了變化,由原來大家自取,改為每人定量配給,這樣大家都能吃到肉餅,儘管喜歡吃肉餅的人因為吃到的肉餅比以前少了而私下裡有意見。但事實上,只有採取計劃的辦法來調節其分配,才能保證大家都能吃上肉餅。由此出發,作者將肉餅擺在案桌上由大家自取類比由於自由市場導致的分配結果,將肉餅分配權收回到食堂大師傅那裡,就相當於國家用計劃的手段分配。而造成這種制度安排轉變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肉餅供應的有限性。從這件分肉餅的小事上,作者認為我們可以解釋許多經濟現象,尤其是經濟方面帶有根本性制度安排的內在深層次原因。比如關於私有制的起源問題,按照經典馬克思主義的解釋,私有制的起源只能出現在人類有了剩餘物品之後,否則必須實行社會平均共享制,才能使人類繁衍延續下去。所以當維持生存的物質很匱乏時,平均共享制相對於任由各人競爭自取的市場制度,是更為合理的制度安排。再比如關於中國為何沒能發展出西歐的資本主義問題,這被視為中國歷史的一個謎。但在作者看來,假如用“肉餅”的比喻來分析,答案就在於中國始終沒有解決肉餅夠大家任意吃的問題。一來,中國封閉的社會結構的形成,無法像近代英國那樣從外部獲得“肉餅”的來源,加上人口眾多,吃飯始終是頭等大事與難題,因此分配過程必須傾向於農業與農民,否則一個封閉結構的人口大國非崩潰不可。這樣二來,國家有限的資源必須相對平均分配,任何局部的財富累積都將以另外局部無法忍受的貧困為代價,導致社會不穩定。中國皇帝深諳此道,不是他不支持“工賈”,而是迫不得已。中國的現實也同樣如此。作者警告說,不少主流經濟學家總將完全自由市場經濟模式視為中國改革的目標,恐怕會導致相反的結果。因為中國人口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矛盾程度世界第一,這使得肉餅總是不夠大家放開肚皮吃,有人多吃幾個就有人餓肚子。解決這一問題,除非能有效地通過開放或其他手段使肉餅的來源外部化,否則必要時為穩定計還得搞平均主義。
從《一毛錢如何花》和《肉餅的分法》兩篇文章就可看出《遊戲著經濟學》寫的並不是高深莫測,深奧難懂的經濟學理論,而是簡單、貼近生活的經濟學。它對於像我這樣對經濟學一竅不通的普通人來說有著非同一般的價值。總之,《遊戲著經濟學》這本書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它對非經濟學專業的讀者來說是確實本非常好的經濟學入門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