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科技的發展,大數據的時代的來臨,閱讀進入了多元化的時代。電子閱讀器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電子設備閱讀,沉浸在電子閱讀器所帶來的便捷中,而我則喜歡手捧傳統書籍,享受在墨海書香中與古今聖賢對話的樂趣。
有人說,電子閱讀時代的來臨,紙質閱讀的時代將消亡。因為紙質書籍不易保存,比較笨重,而電子閱讀器能存放長久,便於攜帶;因為電子閱讀器查找方便,而紙質書籍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查找;更是因為電子書的價格低廉,而紙質書籍價格相對而言價格更貴。
但是,當他們在享受電子閱讀器帶來方便的同時,並沒有發現電子書籍的重大漏洞。電子書出版由於沒有紙質書那樣經過嚴格審核,修訂疏漏之處甚多,甚至有些電子書錯字連篇,簡直難以入。頁與頁之間沒有標識,更無紙質精美的裝幀,而紙質書往往質量上更勝一籌。
電子閱讀過程缺少書的溫度。電子閱讀的時代,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更是一個淺顯化和浮躁化的時代。碎片化、信息化閱讀方式的流行與閱讀的本質相悖。閱讀原是一種追求內心靈魂的寧靜與閒適的行為,是為了去喚醒對文化的記憶而電子閱讀呢?人們很難深入閱讀,閱讀追求快,只貪多,卻不求深淺閱讀,收效甚微。在光亮的屏幕前,你無法用指尖划動電子屏幕發來的感覺來代替翻動書頁所帶來的親切感。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是在應該慢下我們的腳步,將紙質閱讀進行到底。
對於紙質閱讀,美國歷史學家芭芭拉曾這樣評價「沒有書,歷史會暗淡,文學會失音,科學會癱瘓,思想會停滯。」
紙質閱讀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烙印了許多文化記憶,人們可以直接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源遠流,而電子閱讀缺少了歷史的溫度。
古人總喜歡把書和茶聯繫在一起。李清照和趙明誠賭書潑茶,情趣橫生,要是放在今天,賭手機潑茶,賭電腦潑茶,聽著總覺得特別變扭,且不說再者意境不配,要是茶灑在電子設備上,那這帶來的損失可不小。
紙質閱讀更能構建人與人之間的交情,去別人家裡看到滿屋的藏書,隨機抽取一本翻閱,想借的時候借一本,及時歸還即可。明代學者歸有光少年時代時「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他與書主關係極好,同時,一本書也就幾十塊錢,別人借閱時不會有太多顧慮,而電子產品,價格昂貴,別人一般不會借。
放眼外國,在加拿大,人們喜歡逛書店,喜歡全家出動圖書館,在西方地鐵上,人們一上地鐵,便會拿出書,而這在中國卻以手機取而代之。低頭族熱潮由此而來,我們應該更多地呼籲人們慢下腳步,將紙質閱讀進行下去。
新科技的時代,我們每個人固然無法避免被數字化的浪潮所包圍,紙質書代表傳統文化,電子書代表新科技,兩者可以共存,我們並不需要掘棄電子閱讀,,只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放慢腳步,嗅嗅紙質書中油墨的清香,聽聽指尖翻動書頁帶來的韻律,去體會紙質書帶來的真實,還這份天地一方寧靜,將紙質閱讀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