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學測國文寫作議論文作文《阿Q和醬缸》_1200字

  中國人經常被罵,而且常被中國人罵。今天我就要談談兩個罵中國人的中國人——魯迅和柏楊。

  魯迅的文章夠辣。他用一種極為尖銳的方式,揭露一般民眾的麻木不仁。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魯迅以他獨有的文字特點借助小人物來表現許許多多中國人普遍的精神病態,並運用誇張的手法,在人物的身上植入許多遠非他個性所能包容的精神重負,更最大限度地凸現他身上的那種具有極大概括性的心理特點。這在小說《阿Q正傳》中對阿Q的那種精神勝利法的表現的刻畫當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魯迅正是將阿Q和未莊當作愚昧的中國人和封建農村的象徵來描寫的。阿Q在魯迅筆下代表“沉沒的國人的靈魂”。

  柏楊的文章夠刺。他罵盡中國人。既是歷史學家又是作家的柏楊,尖銳地挖掘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本質,並把它命名為“醬缸文化”。他認為,在皇帝權利至上的幾千年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下,所培育起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就像裝滿了不斷散發著臭氣的“醬”一樣的巨大無底的缸,人們在其中都化為蛆蟲,即使將先進的西方文化放進來,也很快會被變質為完全不同的東西。

  魯迅大聲疾呼“喚醒沉沒的靈魂”,柏楊則呼籲“砸爛大醬缸”。魯迅筆下的阿Q先生,深深潛入柏楊的“大醬缸”之中,頗為自在,雖是井底蛙,卻自認為是世界第一,夜郎自大。

  魯迅有一股怨恨之氣,橫亙胸中,一吐為快。怨恨的對象是誰呢?禮教,制度,傳統,政府,全成了他洩忿的對象。他是紹興人,也許先天的有一點“刀筆吏”的素質,為文極尖酸刻薄之能事。柏楊其生平經歷可說是反映著近代中國人的無奈命運,甚至是百年來中國苦難的寫照。在七十年代台灣,柏楊隨意翻譯的一篇美國漫畫,令他差點被政府槍決,實際上亦為他八年的勞改生涯,難怪日本作家黃文雄以日本的一句諺語來形容柏楊是一個看過地獄回來的人。

  都說柏楊有著五四時期魯迅的影子,魯迅的《阿Q正傳》、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又都是深刻而沉痛地描寫中國人的人性的墮落,但我們仍不難發現柏楊的文章和魯迅的文章的區別。柏楊的文章比起魯迅的文章來看更顯刻薄。換言之,柏楊將中國人的劣根性看得更加透徹。也許,是因為環境和歷史的限制,魯迅只能將當時社會的種種醜陋用文字表現出來,再加上魯迅是一個常以超人的毅力將自己內心的矛盾和緊張感深埋在心底的人,看他的文章,這一印象也特別強烈,所以魯迅的文章情感色彩過於淡化,甚至隱晦。例如《藥》、《風波》中對那些人物的刻畫,若非細細品味,則很難抓住要點。但看柏楊的文章就覺得他似乎那種恨天又恨地,說起中國人的不是,就好像在說別的國家的人一樣,一點不留情面,將中國人的缺點一一列舉,一一批駁。但好像畢竟是好像,柏楊的愛國心並不是哪個總是把對中國的讚美掛在嘴上的人能比的。柏楊的筆觸痛快淋漓,特別是他的雜文尖銳鋒利。事實上,他最為讀者認識的作品,例如《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你受了什的詛咒》及《中國人史綱》,文字刻薄尖銳,直指中國人種種的劣根性,和中國文化的弱質。

  其實,無論是魯迅還是柏楊,他們寫這些“罵文”無非是想喚醒沉睡中的中國人。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