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上》墨者章有如下對話:
墨者夷之曰:「之則以為愛無差等,施由親始。」夷之說:「我認為人類的愛沒有等第的差別,不過實行起來,先從父母開始。」
而孟子曰:「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孟子說:「上天生物,只使他獨親其一本所生的;不料夷子親愛世人,如同親愛自己的父母,竟有二本了。」
這段對話很好地反映了儒、墨兩家思想的不同之處。儒家認為,「愛人」應該先從自己最親的父母開始,而後向身邊的人「擴展」。儒家的愛是金字塔式的,頂點是自己的父母,向下由關係的親疏遞減,直至最下方的陌生人。這也難怪儒家非常重視「孝道」。而墨家倡導的愛是平面的,無差的,對每個人都相同。《墨子》兼愛中有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
儒家核心思想形成於先秦時期,是由孔子、孟子、荀子等人所發展起來的。而先秦時期,諸侯國往往由一個或幾個大家族把持,如晉國的韓、趙、魏三家,魯國的季氏家族等。這個時候,貴族之間往往有一層家庭關係在裡面。這時,儒家的「金字塔」基本可以涵蓋所有人。儒家的從塔頂向塔底層層推展的「愛人」方式,往往可以很好地維持社會秩序。儒家提出的基本社會倫理是「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不難發現,這五類人之間都有較緊密的聯繫,而非陌生人。這一套倫理規範在當時是行之有效的,可以維護大家族內部的穩定與秩序,進而維護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秩序。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交流,人口增長與流動,人與人之間的初始聯繫越來越淡,直至陌生人,彼此間完全沒有聯繫的人多到無法忽視。這時,儒家金字塔式的「愛」就有了局限性。由於陌生人如此之多,金字塔的底部無限延伸,而塔底的「愛」也微小到可以不計的地步。相應的,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文化最終也沒有做出與陌生人之間的倫理規範。於是,中國人彷彿一直對陌生人無所適從,要麼將他拉進熟人的圈子,要麼就排斥他。
許多人對中國的「人情社會」或批判,或痛心。因為根深蒂固的儒家的愛人方式,中國人長久地忽視陌生人而重視「熟人」,都在腦中形成了「自己人」的觀念。幾個公司競標,其中有一個是招標負責人的老鄉,便可以佔到「自己人」的便宜。外出辦事,發現負責人是自己的老同學,於是心中竊喜:「好了,是自己人。」而自己人範圍內外的待遇,那是天壤之別。這個時候,儒家的愛人方式讓社會形成了無數以「自己人」為頂點的錐子,讓人走在這個社會中被無數個「錐子」磕磕絆絆。
而墨家主張人與人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要平等地相愛,這就突破了儒家的「金字塔」模式,展現了另一種不同的思維方式。
中小學寫作指導、寫作素材、優秀作文以及有獎活動
盡在「作文空間(www.ZuoWen.Space)」
作文空間 - https://ZuoWen.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