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女人是一種藝術,人生便是一部哲學。
那麼,它是一部怎樣的哲學?又該怎樣認知這部哲學呢?
人生哲學,因時而異。它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特殊的意境:猶童年如詩,青年如夢,中年如畫,老年如散文,從而構成整個人生多姿多彩的心身的歷程。
人生哲學,因地而異。人們生於不同的國家,身於不同的民族,甚至是處於某個不同的角落,都可能因地方的不同,從而影響環境,造成經濟的差距,引起風俗,信仰,人情的差異,使人的世界觀,方法論更為廣泛,難以捉摸。
於是,不一樣的人,有著不一樣的人生。
人生哲學開始徘徊,在迂迴曲折的人生道路上搜索枯腸。
所以,人生哲學,因人而異,有的人的人生是一個圓心的圓圈,有的人的人生是有兩個焦點的橢圓,而我的人生是三個頂點構成的三角形事物、外界、自我
孰不知萬物皆為事物,是世之所存必不可少的元素,她們息息相關,不可分割的。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活著,並不僅僅是因為我們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存在,我們應更好的活著,為自己,為他人,在倫理道德、法律允許的條件下。
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要有憧憬、動力、方向,還在有自身的把握和認識--自我。
雖說,我們的生活會受到好的或不好的外界因素地教導與干擾。模仿、學習、崇拜誠不可少,但要有個限度,別迷失,喪失自我,應懂得用辯證的觀點去看待問題。
如失敗乃成功之母的觀點,講的是成功之路,失敗在所難免。失敗過。會去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並長久地堅持下去,且取得成功之路。
但在現實生活中,失敗就一定會是成功之母?成功就不會是失敗之母?想必這樣的觀點定有不少人想過,提過,那為何它會苟活於“失敗乃成功之母足下,不見光日呢?
是失敗乃成功之母較有權威,較大眾化?還是人們樂於活在自欺欺人的圈子中?或者迷失自我?
若說權威、大眾,孔子的人性本善,孟子的人性本惡就夠格吧。那為何想互對立的觀點,至今仍存。且不分雌雄呢?又為何無人願意掙脫枷鎖,提出新的觀點,如“人本無知,無善與惡“呢?這,該不會是人們喪失了自我吧?
因,人生是一部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哲學,它沒有也不可能有唯一的標準,我們應正確地認識自我,以便更好地認識並服務於人生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