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霸王美人一行淚,江山已成昨日。可憐前途,英雄氣短。
如今站在烏江的岸上,望著眼前濤濤的江水,便不覺勾起對項羽的懷念。想當年,金戈鐵馬、鐵蹄縱橫,是何等的英武。而如今,歡聲和笑語已被歷史的風吹散了,而那痛苦的血淚也隨滾滾紅塵奔向遠方。
殘陽映入江水,把江水染成紅色,而且是血紅的。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裡,血字的傳說!
一切都是那麼寧靜,除了濤聲我什麼也聽不見。突然樹上幾隻鳥的叫聲打破了我寧靜的思緒。使我學生的心現出一絲悲哀,眼前閃過一幕幕,垓下之圍四面楚歌,霸王含淚決別虞姬,八面受敵二十八騎東城快戰;解名騅以贈亭長,烏江自刎首級奉送故人。這些場面是如此悲烈和壯觀,不禁使聞者都心驚膽戰。
是啊,項羽是一個傳奇的歷史悲劇人物,轟轟烈烈,一生的悲劇無常,會稽山下的一吼“彼可取而代也”震驚始皇。後巨鹿之戰;破釜沉舟楚軍以一當十,殺聲震天,威振諸侯。又征戰九州,縱橫天下。然鴻門宴錯失良機,放虎歸山,又錯誤點阿房,火燒三月,失心天下。再中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終造成垓下之圍,又自刎烏江。
究項羽挫敗之原因,源遠流長。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又曰:“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學習兵法,但“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又在鴻門宴上輕言:“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這些都是項羽式的語言。他放蕩不羈,快意恩仇,坦蕩城府也許為君王不恥,然而君子之度,讓他人為之動容。。
不過項羽雖敗,但他的威望卻遠高於劉邦,太史公司馬遷也是如此認為的吧,《項羽本記》刻畫項羽如此生動,歌頌其作戰的勇猛,滅亡時的不懼和壯烈,毫不失英雄本色,對其失敗的結局則筆端含情,時露惋惜之意,因此對坑秦卒、燒秦宮、屠咸陽、烹說者則只是輕輕掠過,而或許這與作者個人的不幸,對敗者的同情有關吧。
往事已去還需正視現在,正所謂:“人間正道是滄桑”,今日的青年人,在追念項王的同時,更要面向未來,面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