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作為儒家經典之作,培養著一批又一批優秀的靈魂。只有將《大學》中的智慧發掘,揭示,聚焦,引申,連綿,方能一睹其目不暇接的古今智慧勝景。
可是我們又不禁疑問,薄薄幾頁文字,是怎麼樣將靈魂變得充實飽滿呢?其中的智慧,便是這令人感到陌生的“絜矩”二字。
“絜”通“潔”,含義為“修整”;“矩”即曲尺,引申為“法度”。“絜矩”是儒家用來象徵道德上、倫理上的規範的。它是對人心的導引,“絜矩”之,使“其身”正。這是從根本上的一種徹底的修身、徹底的追究、徹底的治理,是對人性的“根尋”與人性的“根治”。
明代張居正曾這樣比喻:“此如匠人製器般,度之以矩,而無有不方。”匠人要製造方正的器物,就要用方矩來度量,必定不達到方正的標準決不罷休。一個人也要先懂得方正的標準,才能正確的管理自己,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淨化,自己的靈魂得到昇華。而這個“標準”就是這裡所說的“絜矩”之道。
“絜矩”之道最重要的內涵是讓人修養身心,以放飛心靈,啟發智慧。《大學》有云:“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味。”人心不正有五種弊病:憤怒、恐懼、好樂、憂患,心不在焉。有所憤怒,便會喪失理智,需要糾正端正;有所恐懼與好樂,心為恐懼與好樂所累,需要糾正端正。思想不集中,心神不安定,目耳口舌便會均失其職,就是心不正,需要糾正端正。
那麼如何正其心呢?諸葛亮已為我們指明了道路,他指出:“君子憂而不懼,悅而不喜。”君子雖擔憂但不恐懼,雖喜悅而不欣喜。這就在於調其度、適其正、得其中。人生漫漫,所遇之事再巨再大,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人生有多種選擇,不能因一件事兒耗盡全部精力而無暇顧及他事。而臥龍先生最經典的便是這“喜怒”的“絜矩”之道:不應當去喜那些不必喜、不該喜、不可喜、不能喜的食物,同樣不應當去怒那些不必怒、不該怒、不可怒、不能怒的人和物。漢高祖劉邦曾被匈奴圍困在平城,經歷“七日不食”,然而“天下歌之”。等到解困反位,卻“無忿怒之心”,“夫聖人以天下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傷天下之功。”故乃遣使者劉敬重奉千金,以結和親,至今為五世利。劉邦在關鍵時刻“制怒”,使漢王朝初期得到了穩定發展。可見循“喜怒”的“絜矩”之道,方能正其心,成就一番大事業。
作為一門大智慧,“絜矩”之道還教會我們怎樣在“情”與“理”之間做出決斷,糾偏校辟以更好的應對紛繁萬事。
人有五辟,即五種“偏辟”,使人身不修,需要匡正。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常常任情於好惡,不能省察。人們對待卑賤、惡劣的人容易產生厭惡,對其全盤否定,決然拋棄,這是不理性的。我們需要循“絜矩”之道,以是者是,以非者非,辯證的看待問題;人們對尊者、敬者、長者容易產生敬畏,一味聽從,但敬畏也要有個度,要按理而行;人們對待自己親愛的人常常不能客觀地對待感情而導致認識和行為上的偏差,但我們要時刻記住,親情友情固然親密,但不能一味任親,還要適當的規勸、教育、批評和懲罰才行。隋煬帝楊堅臨崩前,關於遺詔廢立之事說了這樣一句話:“人生子孫,誰不愛念,既為天下,事須割情。”始終銘記著先祖這國家利益校正的偏之辟,隋的後代們開創了富強的新朝代,在歷史上書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人情易陷於一偏,因此“絜矩”之道對人的處世辨理有著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類是群居動物,獨善其身還遠遠不夠,身處社會之中,我們還要知道與人交往的準則,才能使身邊的關係更加融洽。古人云:“千萬人之情,一人之情也。”我們要重視自己的心、性、情,並以此去度量,體會,研究,推論,駕馭他人的心、情、理,這就是“絜”其“度量”的深層含義。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類度類,以道觀盡,古今一度也。古代的聖明君主,能夠治理好偌大的四海之內的民眾,就在於其能以己度人,使自己的所操之術遠遠超過自己的視聽聞見,從而四海大治,天下大平。君王如此,普通人也如此,以己度人,架起人們心靈的橋樑,讓人們之間有真正的感情的溝通。這便是“絜矩”之道在人與人交往中的應用。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疑問,為什麼所的得例子都是高高在上的君王呢?答案很簡單,《大學》本就是一本為君主治理國家而著的書籍,而我認為,其中的一些思想,尤其是這“絜矩”之道除了適用於除君主外還適於很多人,對當今社會也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近幾年大家都親身經歷了全國性金融危機的況味,如果透視其真實原因,那就是人心的貪慾。在全球性金融危機最為嚴重時,美國政府曾向美國國際集團援助了1.65億美元,這本是其度過金融危機的“救命”的錢,然而就在這樣危機的情況下股東們都不忘大撈一筆,將這1.65億分發給了高級管理層。這種做法充分體現了人性的貪慾,體現了“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凸顯了以“絜矩”之道提高企業高管社會責任感與道德的重要性。
“絜矩”之道就遠而言關係到掌握國家命脈的經濟,就近而言則關係到新一代道德的培養。復旦大學投毒案震驚了每一位國人,人們在惋惜之餘都在追尋其中的緣由。究其根源,就是黃洋的室友“心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因為生活上與學業上的瑣事而產生憤怒情緒實在再正常不過的事,但他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沒有明白這是一件不該怒的事情,最後讓憤怒的洪水沖垮了理智的大堤。殊不知那只伸向飲水機的手,最終會將他推入黑暗的深淵。正確使用“絜矩”之道,方能糾弊病,正偏辟,讓新一代擁有更為高尚的品德。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古國,中國文學中更是有很多包含智慧的至理之作,這是中華民族崇尚和平、謙順溫存的內在動力。只有把無數的“絜矩”之道推行到現在社會,推出過門,推向世界,才能讓人們在這片大地上更為順暢的呼吸,才能讓更多的靈魂詩意地飛翔。
高三:湯麗雅
作文空間(www.ZuoWen.Space)專稿 歡迎分享推薦給你的朋友同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