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去追求的東西:真理,知識,聲望,名譽等等等等,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充其量就是一堆紙和一堆鋼塊罷了,可是就是有許多人以一生的代價去追求它,本書就無情地抨擊了這種「拜金主義」。
《歐也妮·葛朗台》以吝嗇鬼葛朗台的家庭生活和剝削活動為主線,以歐也妮的愛情和婚姻悲劇為中心,層層剖析了葛朗台的罪惡發家史和泯滅人性的「拜金主義」,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冷酷無情的金錢關係。葛朗台這個外省的箍桶匠,在大革命的動盪年代中混入了資產階級共和黨,通過各種機敏狡詐的手段,搜刮了大量的錢財。他賄賂產業拍賣標價監督官,低價買進了逃亡貴族的葡萄園、修道院和幾塊田地,在土地上撈錢;用盡心計地放高利貸,在銀錢上獲息;大搞商品投機,牟取暴利;他蓄意藏酒,哄抬酒價,肆意拋售黃金,金價貶值,在別人瀕臨破產之時,大撈一筆。他哈通過娶木板富商的女兒為妻,從而得到大宗配嫁,同時又通過拒絕一切向女兒求婚的小伙子們來防止家產外流,為了懲罰女兒將私房錢送給自己的堂弟兼情人的忤逆行為,竟發展到取消女兒對財產的繼承權的地步,將女兒軟禁起來,從而造成了女兒的愛情悲劇,當女兒被迫放棄了對葛朗台財產的繼承權時,他既是「感恩」,又是「開導」地說:「孩子,你給了我生路,我有命啦!不過這是你把欠我的還了我,我們兩訖了。這才叫做公平交易。人生就是一場交易。」在他即將停止呼吸時,還不讓人把油燈點得太亮,叫人把金子擺在他的面前,讓他好好看看,並給女兒留下遺言:「好好照料這一切,將來在冥世裡再向我交代吧。」吝嗇是葛朗台的絕對情慾,貪婪是他血淋淋的本質,金元哲學是他們人生的準則。
書中葛朗台老頭的吝嗇和對金錢的癡狂隨處可見:「至於僕人拿儂,一年的工薪只有60法郎,她在葛朗台家辛勤勞作了30年,只是在第20年上,葛朗台才痛下決心賞了她一隻舊表,那是她到手的唯一禮物。可憐的拿儂老是赤著腳,穿著破衣衫,睡在過道底下的一個昏暗的小房間。」看在20年工作的份上才忍痛割愛,下定決心,做了一件好像是件要他的命,扒他的批,喝他的血,抽他的筋的決定——送給拿儂一隻舊表。雖然是一隻舊表,但是拿儂還是很感動,說明了除葛朗台老頭從沒有過對她如此的「恩賜」除此之外,每年十一月初一堂屋裡才生火,到3月31日就得熄火,不管春寒和秋涼;他給妻子的零用錢每次不超過6法郎;多年來給女兒陪嫁的壓箱錢總共只有五六百法郎,還一個勁地說吧錢都給女兒。」
「1822年10月,葛朗台太太平靜地死去。太太屍骨未寒,葛朗台便請來克羅旭要歐也妮在財產文契上簽字,放棄繼承權,全部財產歸父親管理,女兒只保留虛有權,歐也妮一點也不明白,就在文契上簽了字,父親這才放了心。」自己的妻子還才安息,他卻為了遺產到處奔波。「晚上,葛朗台來到太太房間,正巧碰上母女倆在看查理母親的肖像,葛朗台一見金匣,就像一隻老虎撲向一個睡著的嬰兒一樣抱住不放。」貪婪、狡黠、吝嗇,金錢是他唯一崇拜的上帝的品質在此表顯得無疑。葛朗台老頭正是十八世紀新興資產階級的典型形象。為了錢,可以不要親情,為了錢可以沒有信仰,活著的每一分鐘都是為了「把別人口袋裡的錢想方設法弄到自己的倉庫裡來」。死後也交待女兒要好生保管黃金,以便「將來向自己交帳」。作者的文才構思,讓人拍案稱絕。
與父親相比歐也妮表現得十分慈愛,善良。辦了不少公益事業:建了1所養老院、8處教會小學和一所圖書館。但是歐也妮這一天真純樸的少女成為資本家聚財富的工具。她縱有萬貫傢俬,卻無法擁有真正的幸福:最愛自己的母親因一次金錢病故;自己所愛的人貪戀富貴娶了一位「永遠不會愛上」的醜太太;自己的丈夫整日窺伺著她的財富,巴不得歐也妮「快些死才好」。但就是這樣一個丈夫,也不能長久地在歐也妮身邊,終先於她死去了。
作者語言詼諧,注重寫景及細節描寫。那小花園中野生的草莓與遠處高大的菩提樹貫穿了全文,多次襯托了歐也妮的情感。歐也妮從被壓迫到愛情初萌到離別的無奈,被拋棄的絕望與堅決,這些富有濃郁感情色彩的句子大多是通過異國的景物描寫向讀者傳遞的,感染力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