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國,它的標準當然是經濟發達,社會穩定,民眾與領導者之間的相互信任和互相尊重。但是一個大國的形成並沒有這麼容易。
荷蘭和西班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國,它們臨近海洋,能夠便利地貿易、交流,但是只有地理位置的獨特優勢,是不能讓兩個佔地面積極小的國家成為世界性大國的。最重要的是,國家的強大凝聚力。荷蘭的恩裡克王子以國家的名義支持航海家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使葡萄牙的航海大發現不再是個人的孤立冒險,而是成為有計劃有組織的國家戰略;西班牙的伊麗莎白女皇在和哥倫布的談判中,接受了一個有航海抱負的平民的要求,為了資助哥倫布的遠航,女王甚至賣掉了自己皇冠上的珠寶。這就是一個民族、國家的凝聚力,自上而下的一股團結力量,使兩個在歐洲邊緣的國家成為了大國。
但是,在很多國外學者談論大國崛起之謎時,都提到了思想文化的影響力。英國首相丘吉爾曾經有這樣一句名言:“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肯失去一個莎士比亞。”的確,莎士比亞的作品能夠提高群眾文化素養,也能提升國家人文精神,使當時的英國成為一個文化豐富的國家。英國的牛頓定律打開了英國走向工業大國之門,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英國展示了新的經濟秩序。所以,一個國家良好的思想、文化可以使國家崛起,也可以影響世界。
當然,國家的崛起也有另一種答案,就是體制創新。17世紀,一個相當於兩個半北京大的荷蘭憑借一系列完整的商業制度,締造了一個稱霸全球的大國;英國靠推行自由貿易建立市場,使用自由市場經濟模式,讓經濟騰飛;當美國這個新興國家利用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稱霸了許久,而突然經濟落寞時,則用政府無形的雙手來干預,使經濟漸漸回暖。所以體質的健全和創新能使一個國家長治久安,保持穩定。
我們回頭看一下我們的中國,在19世紀,20世紀,為什麼中國屢屢遭到歐洲國家乃至亞洲國家的欺凌?我認為首先是咱們國家思想的問題,那時中國還處於封建社會,信奉封建思想,而這種思想讓國家閉關鎖國、不接受新的思想、文化、技術,讓我們的經濟發展停滯,與世界國家拉開了長長的距離。其次是體制問題,國家壟斷經營,不給市場一個自由的空間,使得經濟發展緩慢,無法入流,無法跟上世界其他國的腳步。所以打開國門,向發達國家學習,無疑是後發國家走上強國之路的開端。
大國崛起,是個漫長的過程,必須有一個經濟與政治的現代化的過程。而只有在不同時期,根據自己的國情和時代的需要,做出正確判斷的國家,才能獲得歷史的青睞。大國之所以難解,因為每個大國的發展模式都是不能簡單地複製和模仿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以前我們是學習蘇聯,學習它的計劃經濟等等,但是如今,我們必須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中國還要走的路很長,我們要摸索出一條新的路是艱難且冒險的,但是只要我們中國人團結一致,上下一心,我們離成為強國的夢想也就不遠了。
初三:李唯璇
作文空間(www.ZuoWen.Space)專稿歡迎分享推薦給你的朋友同學們
點評:
文章開頭新穎,具有先聲奪人之效。使讀者一見面就能對人物產生很好的印象。文章前後連貫,形成完整的形象。
美中不足的是:文章未對該書進行介紹。
作者應注意文章詳略得當。文章能夠含蓄的結尾,既點題,又耐人尋味。作者真的很棒!
點評老師:
蘇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