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讓我們回憶一些已經發生的事:2010年的世界盃決賽西班牙奪冠,2011年2月起的利比亞動盪中卡扎菲下台,乃至近期中國「天宮一號」的發射成功……這些事大家應該看過。可你想過嗎?你看,或者不看,結果也許並不會擺在那裡,不增,不減。
書中提到了一個想像實驗。一個封閉的黑箱子裡,放有一隻貓。這箱子中有一個機關,一旦按下便會產生幾千伏特的高壓電流,足以讓一隻貓瞬間斷氣(假設聽不見箱內聲音)。當你沒有打開箱子時,貓生還和死亡的概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這便可用一個函數表示,這個函數被稱為波函數。
當你打開這箱子時,你只會看到一種情況,生,或死。可當這表現在函數上時,原本有規律的函數突變,一個概率突變為0,一個概率突變為1。這說明了什麼?在我們觀察的那一瞬間,波函數突變了,原本不確定的結果確定了。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改變了結果。多麼不可思議的結論啊!
這只是宏觀上的體現,而微觀上便體現在不確定性原理上了。
不確定性原理的主旨是:我們不能既確定微觀粒子的位置,又確定其動量(一種描述物質運動狀態的物理量);我們越是清楚它的位置,便越不瞭解其動量,反之亦然。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當我們想確定一個粒子A的位置或動量時,必須讓另外至少一個粒子B(利用波粒二象性將波看為粒子)撞上被測粒子A。於是問題出現了:B撞上A後,A的位置和動量便即刻改變了。這導致我們無法同時得知A的位置和動量,更無法在不改變A狀態的情況下得知。
在微觀上,我們可惡的觀測又一次改變了事件的結果。
因此,我們不只是觀察者,也是行動者。
這讓我想到了自己曾經那些錯誤的做法。
那次我正在旁觀幾名同學在教室玩桌游,老師走進教室,我竟一彈就躲得遠遠的,好像要立馬與那位同學撇清關係。還好老師並未發現,那位同學也逃過一劫。可現在回想起來,在生活中,我們的觀察,也是一種行動。我雖為一個觀察者,但其實也「參與其中」了。為什麼不能擔當應有的責任呢?
對於這點,我想了很多……
有一群人——當有人受到不法侵害時,他迅速逃離現場,唯恐殃及池魚;當有人生命垂危時,他們站在一旁,盤算著能否因此獲得一些名利;當有人要輕生時,他們冷眼旁觀,互相議論,卻無人上前勸阻,只管看會兒熱鬧……他們可笑地認為自己只是一個觀察者,殊不知,觀察即參與,觀察即行動。他們的觀察,也是參與的一種方式;觀察的他們,也是謀財害命的幫兇。
我希望我不是他們中的一個,不僅是客觀上的「行動者」,更是主觀上的行動者,在他人需要幫助時,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能盡量幫他們一把,以盡到自己的責任。
你不僅是觀察者。無論你落阱下石、冷眼旁觀,亦或是雪中送炭,你同時也是一個行動者。作為觀察者亦是行動者的我們,在許久之後,但願能無愧於自己的所作所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