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空間專稿 歡迎分享推薦給你的朋友同學們
今日放學歸家,與一同學同行。半路上他忽然要去一個不太遠的地方買些東西,便請我一同前去。我們由此有了多半的閒話。
話說到一半,他忽然問我一問題:“你還上高中嗎?”
我驚訝,為什麼要提這個問題呢?學生既要走完這段屬於學生的路途,這也是人生必有的一段路途,從小學到大學,實在是常理,似乎沒有多少理由不去完成這段歷程,何來“上不上”高中之說?
我反問,他卻回答了一句:“高中我是沒希望了。甚至我現在就不想上學了。”
我驚愕,但馬上平靜了下來。
“家裡供不起?”我問。
“不,只要是考公費,是一定可以供得起的。”他答。
“為什麼不考公費呢?”我問。
“那麼多人削尖了腦袋都想考公費,我一個平凡學生,即使考上了,也是自費吧?”他又答。
“你上高中考公費和別人有多大關係?”我反而更加覺得這不是牢騷之言。
“沒希望了。”
這四個字,從他嘴裡出來,似乎沒了生機,好比枯死的樹苗。我沒有沉思,倒有一番感歎。人之初,從來沒有說沒有希望的。希望實在是由人創造,在我看來也沒有絕望這一說,除非是到了真正的絕境——那就是人心已成徹底的死灰,無法復燃。可是這種“死灰”有多少呢?恐怕一隻手就數的過來了。
看來不是沒有希望,而是心中的“惰性”使人“沒有希望”了啊!
“永遠沒有人力可以擊退一個堅決剛毅的希望。”在一部電影中,有這麼一句經典的銘言,真的不是人力可以擊退希望,因為我們在踏上人生的那一刻起,便腳踩深淵,向上就是看得見的廣闊天地,誰願意往下滑呢?美國第十六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一生可以說是從黑暗潮濕的社會底層,一階一階踩著自己的絕望,用手用力抓住心中每次挫折後僅存的希望,一步一步攀爬到人生頂峰的。林肯是英國移民的後裔,父親是一名鞋匠,他父親的這一身份根本不可能給林肯什麼名譽,或者是更多讀書深造的機會,一家人過著貧困的生活。或許林肯可以放棄希望,但林肯沒有,他沒有放棄心中的希望,四處漂泊尋找機會。1832年,林肯失業,他不得不為生計奔波,後來生活有所好轉,他創辦了一家屬於自己的企業,但是由於管理不善,很不幸,企業倒閉了——因為生活所迫,林肯花了不少時間在償還債務的四處奔波上,風吹雨打,歷經磨難,看遍了世態炎涼,嘗盡了人生苦澀。但是在1835年,可喜可賀,林肯訂婚了,未婚妻也不錯。但是中國人說,福,乃禍之根源,很不幸,林肯的未婚妻在他們即將結婚的前幾天突然因病去世。林肯因為受不了打擊患上了精神衰弱。
如果是在如此“絕境”打擊之下,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放棄生命。
後來他從政,競選議員,參加政治,雖然他幾次失敗,但是在現在,提起他的名字任誰都知道——他是美國前總統,一個偉大的人。
我們可以承受這麼大磨難嗎?可以在經歷無法想像的磨難後,依然懷揣希望,依然可以向成功前進嗎?
我想即使是我也沒這麼大毅力,相比那些成功者,我們的“苦難”真可謂是連人家的煙塵都趕不上。相比苦難,我們這一代人吃得少,幸福,吃得最多。如果有如此經歷,真的是不難發現,你會有多期待,曾經優越的條件,不管是吃穿住行,甚至你會想——請求上帝!我真的什麼都不想要!只想要充滿知識的書本!
真的沒有希望了嗎?不,只是太多“惰性”而已。
“惰性”是放棄自己的根源,有些人往往會因為一些看來自己“不可能”達到的目標而放棄,其實不然,是自己內心的負面自卑在作怪。這些負面自卑,其實就是內心的懶惰。“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有時候能不能堅持下去只是一個念頭。沒有極限,所謂“極限”其實就是用來打破的束縛而已。不是沒有希望,而是自我放棄。
我國著名學者張海迪,5歲就患上了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誰想坐一輩子輪椅?上天絕對不會給人絕對的絕境,要看我們這些還有思想的人怎麼走。張海迪沒有放棄希望,她自學中學課程,並且隨老中醫學習針灸,為鄉里鄉親治病,她還自學外語,並且當過電器修理工。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退縮,她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著作。其中《輪椅上的夢》被譯成日文和韓文,在日本和韓國出版。1983年,張海迪憑藉著在《中國青年報》發表的《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而在中國名聲大噪,獲得了“八十年代雷鋒”和“當代保爾”的稱號。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米開朗琪羅·迪·洛多維科,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高爾基),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伽利略·伽利雷,這些在偉大的歷史長河中深深刻印,閃爍著萬丈金光的名字,早已鐫刻在後來者的心中,仍有無數名人,他們的成功,從來沒有過真正的絕望。
當你覺得人生灰暗之時,想想這些名字吧,他們曾經的挫折,他們永恆的希望,他們一世的真理是你最好的動力。少年壯志不言愁。不要放棄,給自己鼓勵,因為沒有後退;不要氣餒,給自己道路,因為沒有灰暗;不要絕望,給自己希望,因為從來沒有永恆的黑暗!
初二:comprp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