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空間專稿 歡迎分享推薦給你的朋友同學們
一項對武漢地區部分大學生閱讀名著的抽樣調查顯示:34。8%的學生“沒事可做,偶爾翻翻”;19。8%“幾乎不讀;”想看,但種種原因未看占27。8%;認為“名著是礦藏”的僅佔9。6%。
這項調查看起來枯燥的數據,卻提示了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新的生活方式、記錄與記載工具的改變,引起的新的生活與文化模式的出現,一些傳統的優秀文化精髓就像許多瀕危野生動物一樣面臨著滅跡的危險。讓我們來盤點一下這些年我們流失了一些什麼吧。
古人送禮,未必一定要實物,李白在朋友家好吃好喝就走了,只寫了一篇《贈汪倫》回贈,雅士之交以情意義而非利。而現在送禮,大部分是為了一些利益或關係,甚至變成賄賂,很難找到李旺之間那樣一種純潔而又真切的情誼了。
古人講究遊學,行走在城鄉之間,徜徉於大街小巷。眼觀各地的風景,耳聞不同的的風俗,真所謂“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啊。而現在快捷的交通工具,已經讓我們失去了這樣的心境。這樣一種現象,看起來效率提高了很多,卻讓我們失去了慢的悠閒,慢的品味與咀嚼,更失去了文化的心境。
我國的漢字是中華文化與歷史的記載與表現的精凝,具有傳承文化與審美欣賞的功能。當漢字變成了一個個毫無生氣的電子字符,沒有特色,沒有個性,千字一面,乏味無比,漢字的欣賞性與美感蕩漾無存。對此,我只能說痛心。
一些現代物品也在消磨人的時間,比如,電腦和電視本來是一個好平台、好工具、好夥伴,我們當代人每天都離不開它,有用得很。但是,也有部分人被電視電腦所限制了自己,變成了“宅男奼女”,孩子們也失去了玩遊戲的時間。這樣一種生活方式,對整個民族的身體素質帶來了危害。
古代“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所帶來期待被現代的QQ、微信、微博等即時通信工具所代替。當然也就找不到那種欣喜若狂。
以前的時候,我們可以靜坐書屋,盤膝而坐,捧一本古書,握一杯新茶,茶香,書香,滿目滿嘴。而現在,我們卻在手機上看書,電腦上閱讀,卻不去接觸那一本本古人智慧的結晶;我們在網上衝浪的同時,也失去了“四書五經”的古雅、經典的文學。
我並不否認“有得必有失”,可我更不希望為了“得”而將古人的智慧變成“失”。
歷史的精華和精髓有時就這樣在我們的在我們不經意之間悄悄地流逝。
初一:戴瀛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