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始,是善;人性之基,是真;人性之美,是孝,而孝之基,是孝心;孝之初,是話語;孝之始,是行動。
作為中華傳統美德之一的孝,它流淌於血液,深植於內心,從未泯滅過。在不同的年齡段,孝的表達是不同的,但都是有行動開始的。
從呱呱落地,到牙牙學語,那時說不懂孝,也不知道感恩,當總會值得又困難找爸媽,就像含苞待放的荷花一樣,凡是碰上颳風下雨,總會立馬躲在荷葉之下,即便如此,內心會知道他們的好,會記得,這便足矣,於是心自此開始了行動。
少年,七點鐘的太陽。心已經明白什麼是孝。他們一點點的進步,對父母來說,可以稱得上是孝了,心的行動轉變為實質的行動。
壯年之時,有能力為父母遮擋風雨,是孝,在外打拼之餘回家看看,也是孝。在這個特殊的時間段裡,行動共尤為重要。
暮年,望著舊照思念,又何嘗不是孝呢?文人會把這種孝的思念編入文字,畫家只會織入畫布,而更多的人,選擇將思念托付給風,帶向未知的西方國度。
然而現在的孝,是『輕』的,兒女對父母的孝是『急』的。一個電話讓孝顯得『輕』,一年才回一次家,讓孝顯得『急』,這讓常回家看看成奢望。雖然孝意不曾減少,行動卻少了,孝意即使再多,若沒有行動,孝也無從體現。
還有這樣一類人,他們總說太忙,沒有時間。然而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沒有時間呢?社會的確讓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快了,確實讓很少的一部分人沒有了時間,但是即使時間變的再少,孝也是不能推脫的,而且是推脫不掉的。總有人再說『盡』孝,但是孝『盡』不了的,『盡』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孝,那些說不能盡孝的人,說沒有時間的人,多半是未開始行動。
我們為什麼要做到孝?因為感恩,因為無以回報,只能做到孝。父母給予生命和溫暖,我們絕對沒有可能做到等同的回報,只能退而求次,做到孝。而孝的體現,只有在行動上。內心充滿孝,固然很好,但行動上體現孝,才是真正的,觸手可得的孝。
孝來源於生命的根源,是永恆的,亙古不變,孝是從行動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