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的東西彷彿更有一股力量,能把人從現實拉回過去,把那些早已深深長埋的歷史一下都翻出來。於是,我們只能乖乖聽話,像觀看錄影帶般在腦海中重現許多陳年往事,人物、環境、聲音、氣味,都是那樣逼真。宛如流水,細細長流。
於是,不由得想起《胭脂扣》來了。
不算太老的電影,但所說的卻是年代甚遠的、發生在香港古老的紅燈區——二、三十年代的愛情故事。半橘紅半昏暗的燈光,透著絲絲縷縷水似的柔情。一襲裁減得體的旗袍,勾勒出纖細身段。耀眼的鑲玉嵌金煙袋,風流綈儻貌勝潘安。伊人芳華絕世,翩翩公子多情。道是不要那世上浮華千千萬,只欲作鴛鴦共此時。卻終是因陰差陽錯,香消玉隕長辭,人鬼殊途兩相離。只得那個吱吱作響的留聲機。花紅柳綠,二胡拉起,戲子便咿咿呀呀地唱,歌聲與煙霧纏繞,裊裊地傳來,又裊裊地消失不見。
單從電影的藝術手法上來看,這部片子顯然是達到了它所要達到的目的,無論是片段、人物、色調明暗、情節,都若隱若現地呈現出了那個時代的文化背景、歷史潮流和或多或少的社會內涵。最是那一曲《胭脂扣》,同名電影的主題曲,這首歌距我們不算遠,說是老,自是不夠資格。但是時空的交錯,使得我們聽到這首歌的旋律時,聯想特別豐富,感覺卻像《夜上海》般古老。
便又想到了舊上海。
提起舊上海,不得不提40年代的繁華夜生活。每屆華燈初上的大上海,霓虹閃爍,處處笙歌。侉紈少爺兒們,富家小姐、太太們。還有那些名不見經傳的歌女以及她們的歌女生涯……便只有“紙醉金迷”,“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才可略點一二。可是那個年代,卻亦有一份值得保留的東西,便是歌曲。這些歌曲的美,美在它的唱者和伴奏的樂隊。當時的流行樂隊成員都是白俄,他們都是沙皇的皇親國戚,在紅潮淹沒下四處流亡。有的拉起絃琴,成為上海人口裡的洋琴鬼,昔日的閒情逸志,不得不拿來作賣藝的伎倆,想必,這也是他們始料不及的罷?難怪這些流行歌曲如此好聽,原來背景音樂裡都有這麼一點兒貴族血液在其中蕩漾。戲園子的規矩,在那時候已經很少了,早先一些時間,遠遠的看,人多的地方,也只有戲園。沒有洋鬼子,照七照八的大燈,也要少得很。賣吃食的、趕場子的、地痞流氓、車伕、全在一塊兒看。那些老爺們,坐得最近,卻看得不甚歡心。每每個戲園子都有一個挑大樑,都叫“小蓋天”。依前的例子,小蓋天是會在戲的高潮處露面的,挑最細的嗓子:
“喚一聲爹娘啊-----可是讓我嫁入了那帝皇家,金銀綢緞取不盡,山珍海味任女嘗?”
“好!!”“好!!”所有的人都拍手叫好,若是不叫好,下次小蓋天就不出來了。
“喚一聲爹娘啊-----好狠心將親生閨女推進火!金銀再多是死物,山珍怎比咱家飯?最狠是那大太太,嫉我顏未老,日夜打罵。人情世故是最冷,可憐我遍身是傷,還要強作歡笑狀!”
站著的人,已有的在抹眼淚了。人群中一片寂靜,只有那些老爺們還在嘈雜,吸一口大煙,不耐煩地敲敲煙桿。只是戲完了的時候才慢慢地起身,跟班的人吆喝著離開。
後來,戲園子漸漸沒了,那些戲子也都散了。國土上戰事頻繁,,人們生活於顛吠流離之中,誰還有那份閒心去逛戲園,戲園的老闆,若不是有得些許頭面,能在亂世中吃上口飯的,也不會拚命做這下賤的活計。這時,總得派生出一些場所,供給那些無所事事的有錢人家,晚間出去消遣的,夜總會、電影院、飯店、遊樂場、舞廳便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