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空間專稿 歡迎分享推薦給你的朋友同學們
前幾天朋友驚奇地告訴我,嘴巴張得像發現什麼珍奇之寶:“中國也有了諾貝爾獎得主”,是啊,真是奇怪,瑞典也竟然出奇地這麼大氣,甩給中國人這一大獎。或許真有點違背諾貝爾的遺言什麼“不得給中國人設獎”,“一百年不動搖”之類。全國上下歡欣不已,感歎我華夏終於在該獎上留下名字,我華夏終於打破一百年“屈辱”之歷史。但我保持沉默。令我驚奇的是,自設獎一百年來,我中華泱泱大國竟無一主登上此高位。確實有點尷尬。
一是令瑞典尷尬,這裡還是姬老闆說得妙:“泱泱五千年歷史的大國,如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之東方,東方之雄獅,沒有人能獲得諾貝爾獎。瑞典皇室實在不好意思了,就決定給一個,選來選去,就只有老莫了”。瑞典的尷尬,我是可以理解。早在民國,魯迅,胡適被提名,卻無奈遭拒。之後迫於西方人對紅色的敏感與偏見,始終不認可咱。誰說咱文學無人才?汪曾祺的人文氣息,沈從文的《邊城》,余秋雨的歷史散文……到現在,實在有些不好意思了(不過這一點還與咱們的翻譯家有關),就不得已,忍痛割愛,給一個,好顯人家比咱們還像宰相。
二是中國人尷尬,我們實在對不起老祖宗:沒有繼承他們的鑽研精神,文學素養,處世態度,生活情調。而是繼承不該有的“窩裡鬥”。整天不搞科學,不鑽文章,竟是寫論文一個個對罵,批鬥,把人整下去了,自己的位置才穩了。所謂“桂冠”可只是一人獨有,那自然就是鬥贏的人。
堂堂十三億人,竟無人獲個小小的諾貝爾獎?笑話。實力是有的。不過對那,咱們還看不起。聽到“喜訊”魯迅笑了笑,說道:“什麼諾貝爾,梁啟超獲不了,我也獲不了”,泰戈爾沒說什麼,繼續給孩子講課。一百年來,我們為自己困惑,甚至質疑,怎麼就獲不了了?這也說明了咱們的急功近利,難道我們讀書是為了那小小的獎?我們搞科研是為了那些錢?我們鑽研是為了那名譽?其實不必困惑,獲不了就罷了,只要國力提高,國家強盛,文化繁榮,科技發達。不獲也罷。咱們有骨氣,也有境界。有目的!
獲獎其實未免是一件好事,莫言是我們的榜樣,他成功了。但他的不幸也來了:媒體鋪天蓋地,壓力山大。想起海明威,川端康成,不經發抖。但願,他能心靜如水。因為我們是儒,道的胚芽。
高二:石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