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否真正讀過,或者通讀過,大約無人不知曉《格列佛遊記》是一部世界名著。就連我們的語文課本上也會有那麼一小段的內容。
第一卷《利立浦特遊記》是標準的諷刺,可是寫得很迷人,雖說大家現在都承認小人國實際就是暗指英國,利立浦特宮廷也就是英國宮廷的縮影,但人們還是不得不佩服斯威夫特驚人的想像力。他何以會想得出小人國這麼一個點子來的呢?格列佛與利立浦特人之間的大小比例為1:12,這一比例在全卷書中從頭到尾都得到嚴格遵守,不曾出一點差錯。從寫作技巧上講,這種視覺選擇是天才的,而它產生的效果則是無處不在的幽默。我們當然知道作者是在諷刺,在挖苦,然而這種諷刺和挖苦是理性的、冷靜的,甚至於是較溫和的,作者還沒有完全激動起來,他只是在煞有介事地給你講故事,講一串在我們讀者看來是聞所未聞的有趣故事。
格列佛儼然以巨人的身份在由袖珍的人、事、物組成的利立浦特雄視闊步。雖然他也時常受到騷擾,經歷種種不如意,在大街上走路必須時刻注意,以免一不小心就將人踏死或者將房屋踩塌,可他永遠是居高臨下的,無論是皇帝還是大臣,任其何等自傲自狂,在格列佛的眼中,永遠只是一群荒唐愚蠢的、微不足道的小動物,格列佛從頭至尾享受著“俯視”的便宜和痛快。當然,就是這麼一個小人國其內部的腐敗和紛爭,也終有一天會將其自身毀滅。
我,作為讀者就是這樣被他——斯威夫特——這些故事給迷住了,忘記了它的每一個故事其實差不多都是有所指的。不論是“高跟黨”還是“低跟黨”,“大端派”還是“小斷派”,甚至於像財政大臣這樣具體的人,都可以從當時的英國上層社會找到他們的影子。有些評論家甚至認為,那麼一些“有所指”的諷刺,其實也完全適用於整個人類,而並非不僅僅限於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