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更換教材中一些課文篇目的新聞,引起網友的熱議。有人認為教材應當反映當下的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應多選取當下一些優秀作品來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另一部分人認為應當選取經典文章,畢竟經歷了時間的打磨和沉澱,不管現在和將來,經典的教育意義有普遍性。
我贊成後一種說法,我們的教材應該盡可能選取經典之作。
固然,當下的一些文章更符合現代人的口味,你也更能提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同時也便於學生瞭解外面的世界,可以增長人們的見識和提升能力。但是,勿庸置疑,現在的文學作品適應了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像洋快餐一樣,毫無營養可言。聽說現在有的作家,一年發表幾百萬字、上千萬字的作品;而經典作品的作家,幾乎是窮其一生的心血去完成一部作品,兩者相比,你覺得哪個更有價值?
我認為,經典作品,畢竟經歷了時光的打磨,歲月的沉澱,注入了無數人的理解,才被奉為經典。經典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內容,不僅僅是作者本人的思想。後世成千上萬的讀者品作品,對作品進行的再創作,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內涵。因此我們說:「有一萬個讀者,就有一萬個賈寶玉」。
更重要的是,經典作品中融入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它如涓涓溪流曾經滋潤著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心田,哺育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健康成長!也許,若干年後,經典作品將會成為我們民族精神寄托的最後的家園!
也許你認為經典作品比較古老,離現代社會也比較遙遠,也許沒有什麼現實意義。
但是,我的看法正好相反。我現在反而認為,經典作品經過讀者幾百年,上千年品讀、整理、挖掘,再創造,他已經是成千上萬各個時代精英人物智慧的結晶!它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仍然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山。我們可以從中汲取營養,來陶冶我們的情操;我們可以從中吸取教益,來指導我們為人處事;我們可以從中獲得勇氣,來戰勝我們生活中的一切困難和挫折。
如今的社會,各種文學作品已經不能用「汗牛充棟」來比喻,或者用「浩如煙海迷人眼」來形容更確切一些。如果一個人妄想用一生的精力,想要讀完這些作品,我想,他肯定要受到別人的嘲笑;何況在今天這個浮躁的社會,人們追求的是高效率,因此,這事難以辦到。
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下,我想,古人說的「捨魚,而取熊掌者也」,不失為一種聰明的選擇。當然,我們這裡說的「熊掌」,當然指的是經典作品。
因此,本著對教育盡職的態度,本著對學生盡責的義務,本著對子孫後代負責任的態度,建議教材中的經典作品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