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誕生已有40餘年,但對於到底什麼是機器人,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機器人尚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機器人不一定長得像人,但能像人一樣工作。
20世紀50年代,工業機器人為解決單調、重複的體力勞動和提高產品質量而誕生,在高溫、有毒等工人不宜久留的工作環境中,機器人可以發揮其獨特優勢。
在工業機器人飛速發展的同時,在非製造業領域對機器人技術應用的研究和開發也非常活躍,這被稱為特種機器人技術。機器人以及其他智能機器將在空間和海洋探索、農業及食品加工、採掘、建築、醫療、服務、交通運輸、軍事等領域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與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裝備相比,特種機器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更加複雜,控制更加困難,因此它對智能化程度要求更高。人們發展了各種特種機器人和智能機器,如仿人機器人、仿生機器人、微機器人、醫療機器人、水下機器人、移動機器人、軍用機器人、空間機器人、農林機器人等。它們從外觀上看已經遠遠脫離了最初工業機器人的形狀,其智能和功能也大大超出了工業機器人的範圍,傳統的機器人是對人類體力的擴展,一般需要人來操作;而特種機器人和智能機器則是通過感知,由計算機推理進行響應和動作,是對人類智能的延伸。
在特種機器人當中,服務機器人因為其接近人類生活而迅速崛起。從醫療機器人到水下機器人,從清潔機器人到吸塵機器人,從自主移動機器人到機器人伴侶,從演奏機器人到各種機器寵物,到處都有它們的身影,它們中的大多數都已經走出了實驗室,真正走進了人們的生活。
機器人技術的內涵正在不斷豐富,它在人類生活中的應用範圍也在不斷擴大,對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各國政府都希望搶佔機器人這一經濟技術制高點。在美國不僅將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看做是機器人,還將無人機、水下潛器、月球車甚至巡航導彈等都看做是機器人。在我國,機器人的概念也在不斷擴展。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自主開發能力較弱,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國工程機械行業聯合科研單位開展了機器人化機器的研究。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可以看見我國研製的機器人活躍在世界的各個領域,造福於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