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生活中看起來都很正常,直到你發現他們的微博。」以前的我認為,這不就是說我嗎?
可現在,不知不覺中,微博、微信已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它們記錄著、分享著我細微的小事。
看見圖標上有紅色小圓圈,就會興奮得很。哈,朋友們有看見我拍的好照片,有聽見我分享的好音樂。偶爾,有許多話不知向誰傾訴好,發到微博上,就立刻舒服多了
給手機裝上幾個軟件,想著去旅行時,先用無線卡把照相機連上手機,手機下載了照片,用旅行軟件記錄上地點和感受,再同步到微博上。這樣,就可以跟很多人分享我的遊記啦!
有時候很羨慕那些「微博紅人」:道一聲晚安,相識或陌生,都回一句暖暖的話;無論遇到的事情都令人心煩,晚上也會有個好些的夢吧?問一個水果在各地的價錢,天南或地北,都報一個數字、互相討論;無論在做多辛苦的事,也會獲得一種特殊的力量吧?
微博、的魅力還在於,它們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交流平台,緊緊連起了幾億人的心臟。地震、雪災,人們能更快獲得訊息來救助災區;高考、節日,素不相識的人互相鼓勵和祝福;新上映的電影、突發的案件,大家能相互交流、評論。
多美好的「微生活」!可是——
「愛因斯坦曾經說:『我擔心總有一天技術將超越我們的人際互動;那麼,這個世界將出現一個充滿傻瓜的世代。」一條微博這樣說,配的圖是一張對比圖:上面,零七年,美國總統一家其樂融融地聊天;下面,一三年,他們各自低頭玩手機。笑過之後,我陷入沉思,什麼時候開始,家庭聚會、同學見面對於我來說就是坐下、掏手機?科技,在拉近人們,還是在隔開人們?
微生活,也意味著更多的信息、更快的節奏。「熱搜排行榜」上,之前全民公憤,後來毫無下文的事情比比皆是。另外,隔著顯示屏,人們以為可以「盡訴心中話」,出言也沒有那麼謹慎。短時間內就可以燃起「硝煙」。
有報道說,災難發生後一小時,微博幫大忙;十三個小時後,微博幫倒忙。微博、微信傳遞著正能量的同時也在傳遞不好的東西;聚集著公正時也聚集著邪惡;使你感受到溫暖,也使你感受到嚴寒。
多可怕的「微生活」!
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不讓愛因斯坦的擔心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