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曾寫過一個並非主角的曠世高手「獨孤求敗」,終生求一敗而不得,在孤寂中自刎,我每次看到、想起這個名字,總會感覺到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壯。當一個人舉目四望,找不到可以與之在愛好、能力與情感上匹敵的對手,他的孤獨,是真正極致的。
對手,不是敵人,對手,也不是朋友,對手,是別樣的知音。對手,這個世界對你完全理解卻不一定會接納你,介乎敵人與朋友之間,將對方放在完全平等的地位,爭鬥時可以為對方著想,握手時又不甘心落後,沒有他你會形單影隻,有了他即使永不交流也永有默契的那一個人。有時是惺惺相惜,有時是水火不容,正所謂「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魯迅與梁實秋是言論的對手。在辯論中,兩人戰得甚是酣暢,儘管雙方都有敵意,失去一方卻也會頓感失落。他們兩人的許多著名文章和言論,都是這一時期的不斷戰鬥中迸出的思維的火花。
戰場上需要對手。秦始皇平六國時,「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那種霸氣從何而來?對手!天下諸雄,哪個都算得上對手級別,始皇帝的勝利就顯得無比珍貴。可惜的是,勝利了的他,一人高高在上,再無對手對他產生威脅,於是,百年征戰得來的天下,只十幾年就被摧垮!
師生間需要對手。蘇格拉底已經75歲,作為被告站在雅典法庭上時,還只有27歲的學生柏拉圖站起來要為老師辯護,但法庭嫌他太年輕,柏拉圖無法,卻記下了審判的整個過程。與老老實實為老師辯護,將蘇格拉底說成一個遵紀守法的平庸的人的學生色諾拉比起來,柏拉圖完全領會了老師的精神內質,他筆下的蘇格拉底才是雅典的驕傲。可以說,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相遇,是彼此的榮耀。這種對手式的師生,在中國也不鮮見。孔子與顏回就是最打動人的一對,他們互相欣賞,互相鼓勵,互相善意地嘲諷,也在此中不斷地獲得進步。
朋友需要對手。有對手做朋友,你會發現,他不是一味地欣賞你,也不是一味地反對你,他總是在水平上與你相當,你寫文章,他的文章或許不與你風格相同,但他一定有你沒有的獨到;你讀過的書,他不一定全讀過,但他一定讀過你沒讀過的,讓你從他的言語中大有所獲;你做的事,他不一定贊成,但他一定懂得你的用意。他就像另一個你,但他分明又不是,他有時是那樣的倔強,決不苟同於你。於是,你想征服,而他偏是那麼難於征服的,這真是世界上最讓人感覺快樂的事。
羅素說:「如果需要讓人複述我的話,我寧願選一個懂哲學的我的死敵,而不是一個不懂哲學的我的好友。」羅素的話一語道出了對手的實質:只有對手,才能完全瞭解並中肯評價你,只有對手,才能讓你不再孤寂,也只有對手,才能點亮你生命獨特的光焰!
【亮點透析】
本文以金庸小說中的人物開篇提出對手的重要,扣題自然;接著闡述了自己對「對手」的看法,觀點明確;在分析時,還從言論的對手、戰場上需要對手、師生間需要對手、朋友需要對手等四方面加以例證,有極強的說服力;最後以羅素的話作結,水到渠成,一氣呵成。全文有理有據,讀來讓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