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是方言區,溫州話以其獨特的語言形式、別有情趣的俚語、異彩紛呈的詞彙在溫州地區乃至有溫州人足跡的地方廣為流傳。在溫州人的日常生活中,更是以溫州話作為“普通話”。
焦飯不講講“飯焦”;金針菇不講講“針金菇”;我先走不講講“我走先”;客人不講講“人客”……這不是英語裡的倒裝嗎?對!這就是倒裝(修飾詞後置現象)。記得有次上英語課,老師講解英語句子中的倒裝句時大費口舌,但是在坐的我們聽得一頭霧水,還是“決弗林清”。後來,因為在場的都是溫州的學子,老師靈機一動,拿溫州話做了形象生動的對比:“我們平時說拖鞋都是講“鞋拖”,把兩個字順序調換一下講,聯繫到英語,英語裡在一定的條件下,就要把句子中某些成分的語序進行改變——那便倒裝了!相信這樣你們就會將英語中這種用法銘記於心了!”“哦……”——下面一片讚歎。老師接著說:“這就是語言環境對我們的影響,不是嗎?因為在長輩和周圍人的影響中,我們潛移默化地掌握了這種語言,而且平時生活又經常有用武之地,所以雖然我們大家從來沒學過溫州話,但是我們脫口而出的都是最純正的,最地道的!”
溫州話不僅在學習英語方面“有重要作用”,在對我國的古詩文研習時更有巨大貢獻。
例如,溫州方言裡保留著一些古代漢語的詞彙。像“新”字,?楚詞?中有“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其中“新”字解釋為才,剛剛。這與溫州話裡的“飯新吃沃”“囊卡新走”等句子中的“新”字意義完全一致。
現在,在學校我們學生上課通常是以普通話為主,旅居外國的溫州人又以當地的外語為主。有人擔心溫州話會逐漸被淡忘嗎?“弗外”!
一溫籍作家一次去美國。在中秋節之晨,他和妻子到了紐約的唐人街一家雜貨鋪裡,他聽見老闆娘在跟夥計在議論些什麼,用的正是地道的溫州話,他鄉情湧上心頭就用溫州話跟她打了一聲招呼,她頓時滿面笑容,連聲說:“喲,你也是溫州人!快進來坐!快進來坐!”當晚,他和妻子在親戚家,參加中秋節聚會,其中有多位溫州同鄉,他們不用英語,也不用普通話,而是用溫州話在交談!
佳節不會被遺忘,鄉音更不會改變,溫州話一定會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