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隔著厚重的眼鏡片義無反顧地在旁邊打上了一個醒目的×。
“笑話!”老師輕蔑地擱下紅筆,呷了口熱茶,讓裊裊婷婷的霧氣升騰到自己的鏡片上。
這是一個模糊的世界。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從涓涓細流到江河湖海,哪一滴不湧現出生命的朝氣?水是靈動的,自然賦予他們生命,他們在奔跑,在吶喊,在決堤!他們是生命!而活潑不正是生命的詮釋嗎?
為此,我要說,鮮紅的“×”不僅是理論上的錯誤,更是扼殺孩子想像力的利刃,如果世界沒有聯想,將會怎樣?
這不僅僅是老師的過錯,還是整個教育界的過錯,是應試教育的一次小小的失敗,抑或是對文學的封印,對靈魂的,而不是陳腐的,守舊的。如果沒有靈動,就沒有文學的萌芽;沒有靈動,就只能敲擊鐵皮鼓,奏出一曲百年孤獨;沒有靈動,就沒有喧嘩與騷動,那是飄,是岸,是沉船!
文學是人的涵養,是精神食糧,人在文學境界中應是自由者,而不是被迫成為文學的奴隸,它是一種崇高的境界,而不是一陣墨守成規的颶風。
文學是奔放的,是高岑的浩蕩,李杜的纏綿,韓柳的巧妙絕綸,元白的一曲韶華,流動的文學彷彿天籟般,餘音繞樑,三日不絕,讓人悠悠脈脈,坦坦蕩蕩。
封印的文學是墮落的象徵。是任風隨散的骨灰,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
真正的文學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廣而言之,即是推敲。
平平又仄仄,“水很活潑”不正是推敲的結果嗎?“泉涓涓而始流”,“水滴則石穿”不正是聖人賢輩所語嗎?現代劇本中,閃爍的燈光效果又能取得多少讚賞呢?至於《東海黃公》和《張協狀元》會不會被文明的碎片湮沒呢?
嗚呼!文學的封印不是文字的封印,而是心靈,乃至靈魂的封印啊!哀哉悲矣,這就是文學的宿命嗎?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敲碎虛偽的桎梏,迅速灰飛煙滅吧!有形的手封印不了無形的文學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