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寥寥數字,融匯了一代高人的心血與智慧,是諸葛世家最精短的傳家古訓,也成了中華民族兩千年來最著名的教子良方。
在中國歷史上,諸葛亮是一個具有雄才韜略的出色軍事家,他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煉,知天命而盡人倫,懷大志而拘小節,為後世立下「大義」的標準。綜觀《誡子書》,所談無非「修養」二字。修養的對象,一則為身,一則為心,亦即修身養性之謂。修養的目標,入世則建功立業、濟世利人;出世則入道得法、返璞歸真。修身養性還與心性有關。現代作家於丹認為,心性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善惡成分,是判斷自我與外界關係的一種綜合反映。現代的人都具備了與生俱來而好利的特徵,但卻很少有人會與生俱來的帶有一種良好的心性,這就使人的發展、人命運的改變以及幸福的追求造成了一對矛盾體。心性並不在對外部他人的影響力,而是對個人生活的影響。一個人的命運如何,做事的成功與否,生活是否美滿,乃至悲歡離合的遭遇,都在這個「心性」中。在當下這個數字信息傳媒飛速發展的今天,世界已變成一個小小的地球村落,西方文化的洶湧而來,大大動搖了我們乃至我們上一輩經過數年、數十年培養、樹立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它就像封閉的房間打開的一扇窗戶,吸取新鮮空氣,同時空氣中也夾雜著蒼蠅,無情的衝擊著中國的傳統文化、道德倫理。對於五光十色、紛繁複雜的塵世,我們更要保持一種不動搖的意念,要時時關注自己的言行,有意地修煉出一種好的心性,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人類文明歷史長河已經過去了七、八千年,從古至今,凡有道德修養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安靜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是依靠節儉努力培養自己的品德。不寡慾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寧靜就不能到達高尚的思想境界。「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我們必須靜下心來學習,為養性修身也好,為追求個人發展也罷。不學習就不能有廣博的才幹,沒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學業,放縱懈怠就不能振奮精神,冒險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間流逝,意志隨歲月消磨。古人的教育思想、方法雖然簡單,卻是精闢、現實的。人生一世,何其短暫。一念之失,便入歧途;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窮廬」之悲,不在家徒四壁,而在心中;「將復何及」之憾,不在時光虛擲,尤其在永恆生命不得保全,而唯有諸葛亮的《誡子書》,以其獨特的警世意義,鼓舞著我們不斷向前。
在院裡舉辦廉政文化書畫筆會上,甘老師欣然為我題寫了一副書法:「澹泊明志,寧靜致遠」。我把它掛在了我的辦公室牆上,時時觀賞,細細品味,受益良多。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取自於諸葛亮的《誡子書》,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意思是說,有道德修養的人,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專心致志,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慾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奮發向上;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使節操高尚。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對社會無任何用處,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破家舊舍裡。到那時後悔也來不及了。
中小學寫作指導、寫作素材、優秀作文以及有獎活動
盡在「作文空間(www.ZuoWen.Space)」
作文空間 - https://ZuoWen.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