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是以鋪敘方式為主的紀傳體,書中記載了發生在這一年的許多看似無關的事情,這看起來是個偶然,但是通過這些事和人,又表明明朝的衰亡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無法避免。
從書中我們瞭解到,明朝是以道德來代替法律制度,不只是明朝,歷朝各代皆是如此,只是統治思想有所差異。在這樣的制度條件和統治方式下,文官武官秩序井然,等級分明,官員陰奉陽違、腐敗無能,皇帝昏庸無道,以這樣的統治集團來治理國家,其最後的結果必是敗亡。但明朝本來有很好的機會可以改革,可以發展經濟,但是都錯過了。其根本原因是「明朝以『仁』治天下的立國之精神已經耗盡體力」。所以一個國家的衰亡跟政治制度有很大的關係,一個單純以社會倫理常綱統治的國家,只講求成規,只會是倒退的。
在這樣的制度裡,不管是萬曆皇帝朱翊鈞,還是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亦或是都御使海瑞,他們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即便是一些側面提到,相對不那麼重要的人物,也統統沒有好結果,這是制度造成的悲哀,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一不成為其犧牲品。
學歷史、讀歷史不僅僅要瞭解知識,關鍵是要看當初的歷史對現在有什麼裨益,壞的方面引以為戒,好的方面可以借鑒。從萬曆皇帝的統治我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府不用技術和經濟力量以及法律來扶植民眾,而單純依靠政治上的壓力和道德上的宣傳,結果只能是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