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總是姍姍來遲,到了山中野菜最鮮嫩的時候。勞動人民享受著大自然最新鮮的饋贈。
雨生百谷,世界歷經一個冬天的休養,也恢復了那生機的模樣。在土壤疏鬆的土地裡尋找芽葉肥碩的艾葉,細嗅那乾淨新鮮的土壤。不同的時節,這片土地都有對世界最好的回報。每一棵植物都種植著自然規律的信息,向人民訴說著時節的變化。
中國的24節氣與自然為伍,與時間賽跑,與土地融為一體。為土地播種下最新鮮的種子,開始萌芽,生長,結果凋謝,開始與又一個春夏秋冬,相伴而行。追隨著中國農田無農藥的自然農法,無為而治。讓植物與食物自然生長,讓自然的調節,恢復最自然的農耕方式。
沒錯,播種,就是對生命重生最好的解讀。
也許曾經記憶中的傳統會慢慢消融。而記憶中的味道,永遠縈繞在心頭。春天的時候,清明節的到來,讓人們忙活起來,人們祭祀神仙祈禱豐收,用最傳統的方法和材料回饋自然的無私。
在煙雨如夢的江南水鄉,尤其是江浙一帶,每逢清明時節,不論是下地幹活的老百姓還是外出在外打工的青年,不變的是他們總要做一種食物——青糰子。人們會用它上墳祭祖、饋送親友,或留下來自己吃。在清明節前幾天,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們手裡提著竹籃,來到野外,去田地裡去尋找艾草。這個時候的艾草是剛剛萌發出來的艾葉。採用清明前的艾,來製作青團,是最鮮美不過的,顏色也非常翠綠,而且這個時候是一切植物最最嫩的時候。孩子們把這些可以吃的野草採回家交給大人。
正在家中幹活的大人,等待孩子們歸來,首先先將艾葉洗乾淨,再將新鮮嫩綠的艾葉,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鍋,放在鍋裡將其煮爛,入鍋中煮沸,除去淡淡澀味,留下濃濃清新,在爐灶下添柴,在家裡鍋中加入少量鹽,看著熱氣漸漸升騰,「咕嚕,咕嚕」的聲音便是快煮好的時刻,看著水變成碧綠的一團綠色纖維,然後漂去浮沫,再揉進糯米粉,和著糯米粉做成呈碧綠色的面胚。
將其做成小塊,按扁包入豆沙餡兒,等餡料,捏攏收口,搓成圓球既成青團身胚。在鍋中,放入刷油的蒸屜中。約蒸15分鐘在青團上塗些芝麻油,點綴。靜靜等待,青團的成熟。
艾草消火抗菌除寒除濕,小麥草的汁去油解膩降火。在小雨紛紛的清明節,來一隻翠綠的青團,便是春天的味道了。
清明食俗是伴隨著清明祭祀活動而展開的。在清明時節,家家要準備豐盛的食品。在毛毛細雨中,前往本家祖墳上祭奠,完成一系列的傳統習俗,才算祭祀完畢。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將領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李秀成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
然而沒有抓到李秀成的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為了尋找李秀成在整個村子周圍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李秀成帶吃的東西,藏匿李秀成。一路上,清兵在村裡竄來竄去來回尋找,不停地打探消息,尋找李秀成,讓村民們戰戰兢兢,使得村子的氛圍十分緊張。
那位善良農民在想辦法,帶什麼東西給李秀成吃時,心想:飯做好做好了也送不出去呀,想個什麼辦法呢?他正走著走著,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他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深綠的顏色。他頓時靈光一現,計上心頭,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連忙採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不一會兒艾草煮熟,揉進糯米粉內,做成米糰子。
蒸出來青綠色的糰子後,他抓來一大把水草,裹著青糰子,放進秧擔,就的挑著出了村。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裡,伴隨著毛毛細雨混過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帶著斗笠遮住臉,等他們走後,連忙從田里撈起一個青糰子,擦去表面爛泥,將青團全部吃完。於是,他一邊犁田,一面撿青糰子吃。等到天黑,肚子吃的飽飽的,就悄悄摸過清兵的哨崗,安全返回了太平軍的駐紮陣營。
青團又香又糯且不粘牙,是一種極好的食物。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據說從此以後,每到清明,江浙一帶的老百姓總要做青糰子吃,這也漸漸地也成了一種習俗。
此清明遇雨而作也。遊人遇雨,巾履沾濕,行倦而興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