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時代不在討論研究著孔子,就彷彿是一個人印證了那句話“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或許我們會一直對孔子的事跡有著兩種目光,或褒或貶。無所謂外界的評論,實實在在的是孔子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漢族。英文:Confucius,KungTze。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無論是孔子還是孔丘更或者是Confucius,可謂是家喻戶曉了。
當孔子穿梭於個個時代,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他不僅和儒學息息相關,在思想或者文化,甚至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在那個時代裡絲毫沒有被受到重視。這不是他的錯,儒家思想終究適應不了春秋時期的統治階級。那個時期,孔子被落寞在所難免。
但是,偉大的孔子似乎又印證了一句話“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孔子的儒學從春秋時期的應運而生到戰國時期已經成為巍然大宗,再到秦朝,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讓儒學遭受嚴重打擊。西漢時期在逐漸復甦,到了漢武帝時期已然成為正統思想。從此以後一路繁榮確立了正統地位……
這一思想在孔子在孔子逝世千年之後,仍然為我們現在所用以德治國的思想所延續著。當江澤民同志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指出“以德治國“這四個字的時候,標誌了現時代對孔子儒家思想吸收借鑒。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孔子心中的“仁”就是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多麼進步而令人折服的思想。無數的人,無論是政治家還是思想家,更或者教育家都孜孜不倦的研究者孔子的思想學術。
孔子主張學習的知識大體上有兩個方面:一是從學習古代文獻和典章制度方面得來的知識,這可以說是歷史知識;二是從現實生活方面得到的知識,這可以說是現實的知識。
孔子怎麼會想到自己在那時不受重用的思想成為了各界研究的經典。
無論如何站在孔子的角度學習和研究都似乎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縱然我們知道孔子的思想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例如:他主要是注重觀察而不大注重實踐,特別輕視生產實踐。這或許就是所謂的時代的缺陷性。但是這不會影響到孔子在這個中華民族,乃至在整個世界的影響。1988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曾經向世界提出“學孔子”。可見在整個世界裡,孔子的地位不可忽視。
我們是新時代的棟樑,歷史的磨練中仍然熠熠生輝的孔子思想不該在我們這個高科技化的時代裡被落寞。我們作為高中生應該辯證的吸收孔子的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或許就是我們這個時代人的任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