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特廖娜是一名普通的農村老婦女,她勤勞溫順,逆來順受,樂於助人,胸懷寬廣,心態平和,從不為為生活的瑣事而抱怨,對生活對周圍的人充滿愛,反映了典型的俄羅斯民族性格。她的一生多災多難。物質貧乏,住在破舊的木屋裡,只能吃土豆和大麥過活。即使生病了也得不到及時的醫治,在集體農莊干了二十五年卻領不到養老金,為此不得不四處奔波。早年也曾有過美好的愛情,但丈夫去了戰場,從此下落不明,六個孩子相繼夭折,她還被認為帶有邪氣。瑪特廖娜坦然的面對一切的不公與磨難,對一切都是善意的平和的。通過勞動,她就能行之有效地恢復好心情。不僅如此,她還樂於無私地幫助身邊的人,並且毫無妒意。作者並未對其外貌多做描寫,瑪特廖娜的美在於其內心的純潔和神聖,在於其善良的微笑。
與瑪特廖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村子裡的其它人。毫不負責的社會保障處的工作人員,總是找瑪特廖娜幫忙的婦女們,甚至在瑪特廖娜死後,一心算計她正房木材的法傑依,只顧爭奪木屋的三個姊妹無一不是自私自利,只為自己的利益考慮的卑鄙的人。
在如今的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被利益蒙住了雙眼,變得自私自利,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像瑪特廖娜那樣純粹,平和的心靈。就如小說在結尾寫到的「我們大家就生活在她的身邊,卻沒能理解,其實她就是那種諺語裡常說的聖徒,沒有這樣的聖徒,村子就不復存在。城市也不復存在。我們整個地球也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