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玉河暗潮生」一本五十多萬字的書竟是讓人無法釋手,讀罷,內心是萬分壓抑的,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合上書,卻不住想去再次翻閱。毫不誇張的說我讀完後內心是悲傷的。因為我曾幾何時通過一本書裡感受過這樣的矛盾,這樣闊大的場景!
讀這本書我第一次這麼真切的瞭解到穆斯林,瞭解到回族。我們不能一味地說穆斯林,伊斯蘭就是極端的恐怖的。至少在這本書裡我感受到他們的信仰是純淨的,高尚的,就像書本純淨的白色封面。這是一個穆斯林的家庭的故事,這是一個玉器的故事,故而這注定是一個穆斯林聖潔的篇章——充滿悲劇的美感。
「一道門隔著兩個世界」我想這是現在與過去兩個世界,也是兩代人兩種思想的兩個世界。這兩個世界在作者筆下形成了兩條主線,愈演愈烈最後出其不意的匯合,揭曉所有的謎底,不得不感歎作者的寫作手法的精妙。
說了這麼多,這部小說的結局是一個悲劇,很多讀者認為這是由主人公韓子奇一手造成的悲劇。他放棄朝聖之路,一心留在奇珍齋,做梁亦清的學徒,後來娶了師傅梁亦清的大女兒梁君璧為妻。他難道不知道這根本不是真正的愛情只是湊伙過日子嗎?繼而又在戰爭時留下妻子和兒子逃往海外,與妻子的妹妹梁冰玉產生了愛情還生下了韓新月?不過讀完全文,我並不反感、厭惡這個為玉獻出了一生的人。我想像這是一個年輕時英氣逼人,中年時溫文爾雅,晚年時氣度非凡的男子。或許他本該是,然而在婚姻愛情面前,他由一個「能言善辯、頂天立地、有膽有識的男子漢」變成了「吞吞吐吐、優柔寡斷、畏畏縮縮的侏儒」。所以我對這個人物更多的是同情和惋惜。韓子奇有一個很顯赫的稱呼「玉王」,他癡迷玉,執迷不悟。臨死之前他才頓悟世間充滿了迷惑,原來他癡迷了一生,被「玉」驅使了一生,那些「玉」不屬於任何人,他同以往的愛玉人一樣只不過是「玉」的暫時守護者,「玉」最終還要從他們手中流失。不得不說玉,陶冶了他的一生,也毀了他的一生。所以這樣一個人物本身就是一個悲劇,失敗的愛情,失敗的事業,又怎能將全盤的悲劇全都怪罪於他呢?
要說讀完此書,又愛又恨的?是韓太太,也就是韓子奇的妻子梁君璧。她讓人憐,小小年紀便承擔起家庭的重負,更沒有學習、接觸知識的機會,書中不難看出她把一生都寄予給只是「合夥過日子」的丈夫韓子奇,然而有句話說的好「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她讓人恨,她耽誤了兒子韓天星的幸福,她反對女兒韓新月的想法,甚至再一次拆散了女兒的幸福。書中的穆斯林家庭不斷變更,人,也不斷在變。至始至終不變的是韓太太虔誠的信仰,她一心向著安拉,她是聖潔的?我無數次這樣問我自己,她的信仰是高尚的,可她的行為?她的思想呢?這個故事的發生介於文化大革命期間,書中只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庭的故事,可在中國的那個時代又有多少個家庭遭遇了這樣的悲劇呢?今天是文化大革命50週年,五十年前發生的這場運動到底是有多可怕呀,我想書中也有所映射。思想的閉塞,文化的缺少,以至於人的心理都扭曲了……書中梁君璧對著韓新月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寧可看著你死了,也不能叫你給我人現眼!」這是一個母親,退一步說,這是一個姨母對侄女說出的話麼?在現代這樣的話是多荒謬刻板啊!因為回回不能和漢人在一起的教義,梁君璧硬生生地逼死了新月,逼死了新月的愛情。然而,當韓子奇臨終時說出「我…不是回回」這顫抖的嘶啞聲音時,我們突然發現這又是一個多麼令人心痛的諷刺。新月也不是真正的回回,但是不是真正回回的新月卻因為回回的身份被母親阻止了她愛情,而那個忠實的穆斯林梁君璧卻一直和漢人生活了一輩子。她失敗了,但她的失敗又不能說是韓子奇的勝利,畢竟在這一家的人生歷程中,因為兩種不同信仰扼殺了幾代人的幸福,締造了兩代人的愛情悲劇。
而梁冰玉,新月的親生母親,是我在書中最敬佩的人。同樣在那樣的時代她卻崇尚獨立、自由。這樣的精神在現代也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推崇的啊。小說的開頭亦是小說的結尾,梁冰玉懷著對家的渴望,對新月的思念回到「博雅」的時候,故園已不堪回首月明中,「博雅」朱顏盡改,人世滄桑,「人沒了,全都沒了。想見的,不想見的,都沒了」。當聽完天星說的這句話的時候,估計她的心情,恐怕是心如刀割吧。何嘗不是呢,我認為女主角韓新月是這本書中最單純明朗的部分,當我讀到上天無情的帶走這個女大學生羸弱的生命時,我留下了眼淚,真切的眼淚……
穆斯林是不崇尚奢華的葬禮的,他們的葬禮有嚴格的教義在裡面。然爾,這本書,這個名,霍達將最完整的葬禮給了這個女孩子。這個始於葬禮的故事,也止於葬禮。似乎是劫數,似乎是命運,然而那些新生命,又讓人看到了希望。為這樣一部文學作品落下幾滴清淚我想是值得的。
最後用一位讀者的話來總結 「很厚的一本書,拿在手上,感覺沉甸甸的。很厚的一段情,讀完之後,心裡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