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一所大學中一群學生「不務正業」,在學校中成立協會養花種菜做「農夫」的行為在網上引發了熱議。有的人支持,但也有人表示反對:「這在幹嘛?做這些事有什麼用?你們是想把自己培養成「職業農民」嘛?這就是在浪費時間!
其實我想,反對話語中最多的那條,恐怕就是「做這事兒有什麼用了。」是的,也許確實沒有用,我猜種花的「同志們」中真正想當農民的恐怕沒有,應該也不是刻意去學習種花技能的,那麼他們做這件事確實沒啥用!可是,「無用」就一定沒有必要做嗎?
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出「有無相生」的觀點。舉個例子,我們若建一幢房子,實際上用的是水泥,磚瓦構成房子的建架結構。然而,我們所居住的,抑或是買房賣房所計算的,卻是其中空的部分。所以建房子即將實心的「有」化為了空虛的「無」,而此中顯然「無」比「有」更加重要。所以「無」「有」總是相伴相生的,就比如當去刻意想學好某一項技能,而且也成功地做到了,這稱之為「有」。而你學習這項技能時所用的新方法,你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和別人一起的交流技巧等,你自己可能都意識不到它們的重要性,可它就是你沒有追求的,「無」的那一部分,顯然它也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我們大家應當學會辯證地去看待「有」與「無」。如果僅僅追求「有」那是萬萬不行的,如此下來人會沉溺與自身的快節奏中,心浮氣躁,所以「無」必不可少。
在繁忙的學習中抽出時間看一些清新的散文是「無用」;在疲於工作追求金錢時放下公文包去旅行是「無用」;在無止境的出差,赴遠方學習中抽空去照顧自己所愛的人是「無用」……但當我們放下激進的心態,去思索一番的時候,這些,真的是「無用」嗎?顯然答案是:不是。
如果為「有用」而活,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過於功利,我們就只能浸在「追求、得到、追求、再得到……」的令人興奮一時的死循環裡。生命的美好絕非僅體現在「成就感」上。一個人終會有他追求不到的東西,正如一個人不可能完美無缺。但一個人應當完善自己的精神及人格。
事實上,「有」更多代表著物質上的享受,而「無」則是精神上的。在現在這個時代,兩者均不可或缺,但是人們往往更重視前者,而易於忽略生命中的點點「細節、忽視了生活的美好,迷失在功利中……任何事都必「有用」,精神上的滿足更能令人愉悅。
「無用之用」,自有深意!"
最全的作文範文、優秀作文參考
盡在「作文空間(www.ZuoWen.Space)」
作文空間 - https://ZuoWen.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