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聊天火在當下,其間,一些常用詞語例如「難受想哭」,「吃飯」等被「藍瘦香菇」,「次飯」等諧音或錯別字代替。
這些詞語可謂新潮,一居被捧熱,傳遍網絡。但是用時尚去形容它,可真是有些言過其實了。在我看來,這種網絡新興而帶來的庸俗副產物,是萬萬掛不上時尚之名的。
漢語一家,博大精深,流傳萬古,實為中華之幸事。古型繁文,濃郁古雅,生靈飽滿。今之簡體,清新飄逸,形簡意賅。一形一意,一意一字,而一字又一音,彩線串珠,妙趣橫生。讀來郎朗上口,聽來又餘音繞樑。這沉澱著古老祖先與當今學者心血的漢語體系,實屬典雅高尚之典範,時尚鮮活之標桿。這豈是那庸俗的網絡新詞所能匹敵的?
庸俗新詞,不經雕磨,伸舌既有,動筆既得。乍看,它博人眼球,惹人發笑,但細細琢磨,他們卻令人發惡。網絡新詞的起源者與傳播者,視中華文化如無物,擅該字詞之音,字詞之形與字詞之意。他們動機是何,我無從得知。但從另一方面看,他們可真令我刮目相看,憑一人之力,竟掛庸俗之浪潮,暴社會之劣根。
詞語在網絡上的庸俗化雖看似僅僅是一個現象,而類似的還有篡改古詩句,亂序藏頭詩;顛倒歷史事,攪亂英雄情等等。但諸如此類的現象總加起來都表明了當今人們被浮躁所籠罩,奉庸俗為時尚,而不知庸俗究竟為何。在漢朝,人們以收邊護關,保家衛國為時尚,才有了東亞之巔。在唐朝,人們以開放寬容,去糟取華為時尚,才有了盛世華章。在宋朝,人們以書琴樂章,詩詞歌賦為時尚,才有了文化極峰。建國初期,人們以除舊革新,民族振興為時尚,才有了巨龍覺醒。所以眼觀當下,我們能不感到悲哀嗎?難道真要重蹈明朝那煉丹,木匠的覆轍嗎?
時尚是人們所尊崇,效仿的代名詞,標誌著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的價值觀走向。因此,對如今社會中那些庸俗的語言和行為,必須加大控制。鑒於網絡發展迅猛傳播範圍廣,影響群體大的特點,有關部門要加緊宣傳提醒力度,化這污穢之源頭為有力工具,想庸俗開戰。網絡中端公司更有責任,以一個研發者,負責人的身份,去遏制住這庸俗的浪潮。我們公民則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血脈中流淌著的是高尚者的血,決不能被庸俗玷污。
待到庸俗為時尚之時,定時國破家亡之日。所以,莫讓庸俗成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