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空間專稿 歡迎分享推薦給你的朋友同學們
人們內心在遭受痛苦的打擊之後,往往痛不欲生,心情悲傷。我們認為這種悲傷是正常的,甚至是有益的。即使在有些時候,這種悲傷嚴重到抑鬱症的程度,人們也無須去吃各種抗抑鬱症的藥物。這時候人們真正需要的是心靈的溝通,而不是藥物的治療。
近年來,一些生產快樂的產業迅速興起,許多教人們如何獲得快樂的建議和醫治悲傷的新藥,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每個人似乎都能很容易地獲得快樂。事實上,讓自己快樂開始成了我們的義務,而悲傷則成為應當盡量消除和避免的情緒。但快樂不一定越多越好。如果人們達到了適度的快樂,對更高程度快樂的追求,反而會變得有害。那些心情悲傷的人,往往被激勵著去改善自己的命運和自己所屬的社群現狀。與之相反,那些深感快樂的人則沒有什麼緊迫感。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生活和社會上發生的事感到很滿意,就不會被激勵著去改變現狀。所以,當人們告訴我們應當變得更快樂的時候,我們要保持淡定。
我們不要刻意地追求那種極樂的心理狀態,因為消極情緒的產生總是有原因的。比如,害怕就意味著我們身處危險之中。同樣,悲傷也是我們的自然天性。羊和狗以及大象等動物都會表現出悲傷,這是動物向同類發出的求救信號。福樓拜曾說,獲得了持久的快樂,人就會變得愚蠢,悲傷也是一件好事。心理學家艾德。迪納爾指出,當人處於一種悲傷情緒時,他會更善於分析,他的思考更具慎密性和更富有創造力。我們有時要用悲傷來指引我們的思考。
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人忍受著悲傷,貝多芬晚期的作品是在內心十分悲傷的狀態下完成的;伍迪。艾倫在他的電影中表達了一種悲傷的存在主義思考;帕蒂。史密斯和菲奧娜。艾波也在他們的音樂中注入了同樣的悲傷情緒。這些永不安定的靈魂,懷著對不平等現實的不滿和人類實現理想社會的堅定信念,在藝術生涯中得到了不斷的昇華。
人生在世難免遭遇不幸,悲傷本身不是一種病。比如一個聰明的學子不幸在高考中落榜,或者考上大學了又苦於家庭經濟困難,交不起昂貴的學費,他感到空虛,對前途深感渺茫,對人生提不起任何興趣;再比如一位母親痛失了愛子,她在絕望中痛不欲生,夜不能寐,無法進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這種悲傷確實是一種不幸,這是正常現象,不是病態。如果我們把這些正常的情感反應視作急待醫治的症狀,不但會干擾自然恢復的過程,而且會導致隔閡與冷漠,人們會說:“請別這樣,快吃藥吧。”這句話對內心悲傷的人來說,不會起絲毫真誠的幫助與安慰的作用。讓他們刻意追求快樂反而會剝奪他們真正的快樂。也許,只有當我們學會坦然地面對內心悲傷之時,才會發現人生真正的意義所在吧。
畢業於肇慶中學高三:植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