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禮記·大學》)——題記
著名的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這樣概括家風家訓:生命不是一個可以孤立成長的個體,它一面成長,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葉茂,他又似一架靈敏的攝像機,沿途攝下的所見所聞,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織造人格的纖維。環境中每一個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長的建材,使這個人的思想感情與行為受到感染,左右著這個人的生活態度。環境給人的影響,除有形的模仿外,更重要的是無形的塑造。
家風,是指家庭或者家族流傳下來的生活作風和處世風尚。它是經前人倡導、後人遵循,代代沿襲、凝古納新的一種文化和道德氛圍。家風是一家的道德標準,如同糧食一般,是一個家庭不可缺少的生活調味品。古語常講「傳家忠和孝,興家文和德,持家勤和儉」,我家的家風是「孝」,孝敬父母,尊敬師長。記得從讀幼兒園小小班開始,爸爸媽媽就開始教我背誦《弟子規》、《遊子吟》等知孝、行孝的古詩詞,經常用平凡樸實的做人準則教導我:要常懷感恩之心,要懂得孝順長輩!
從我會記事的日子起,爸爸媽媽每天早上總是靜悄悄起床,為我和爺爺奶奶準備清爽可口的早餐;每天中午,只要單位不忙,也會趕回家陪老人吃吃飯、嘮嘮嗑;晚上,爸爸媽媽總會為全家人準備好牙刷、牙膏、茶缸、面盆、毛巾、香皂等洗浴工具,媽媽還會搶著幫爺爺奶奶搓洗剛換下來的衣服。爸爸媽媽總是在大愛中不知不覺向我闡釋:百善孝為先。
就在前不久,我的外公太因為急性傳染病需要住院治療,爺爺奶奶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了照顧外公太的責任。住院期間,爺爺奶奶每天都去醫院照顧外公太,幫外公太擦臉,捶背,翻身。爸爸媽媽也承擔起了應有的孝心,每天除了接送我上下學,還要精心地為外公太準備各種有營養的飯菜,定時按時送到醫院給外公太就餐,就這樣一直持續到外公太病癒出院。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對外公太的這份孝心也悄聲無息地感染著我,每天我自覺地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盡量不讓大人為我的事操心。這也是我對長輩唯一能盡的孝心。
我們在長輩無微不至的關愛下,茁壯地無憂無慮地成長,也習慣的、貪婪地享受著他們給予我們的愛。我常常開心地告訴他(她)們:等有一天我長大了,一定給你們買很多東西。可是爸爸卻教育我說:「孝順不是體現在你能給我們買多少東西。孝順可以是長輩下班到家後,你能送上一杯熱茶;可以是累的時候,你能說上一句安慰的話;可以是休息的時候,你能端上一盆洗腳水;還有的就是能看到你學習成績步步高,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這些對我們來說都是你的孝順。」媽媽也常常教導我,孝敬無底線。暨對長輩盡孝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終點,只有起點。
「百善孝為先」,「孝敬無底線」。我要牢牢記住這兩句話,把它作為傳家的家風家訓,從小做一個孝敬長輩,懂得感恩的人。我還要把這幾句話告訴同學們,讓他們和我一樣,共同做新時期的優秀青年。讓核心價值觀在所有中國人的心中點燃,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力量,成為人們一種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
(指導老師謝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