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國寫高分說明文作文《元宵節的習俗》_1000字

  「正月十五鬧元宵」,每年春節過後的農曆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元宵節,又叫「燈節」和「上元節」,是中國自古以來就在民間流傳的另一個已有2000多年歷史的傳統佳節。
  元宵節起源於西漢王朝。相傳漢惠帝死後飛揚跋扈的呂後篡權,任用了大量呂氏親信,宦官當權。呂後死後,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在老忠臣協助下登基,博采眾議,在正月十五這天,一舉掃除了諸呂殘餘勢力。因古代「夜」與「宵」同義。正月又叫「元月」,為了紀念正月十五這一天,漢文帝就將此日定為「元宵節」。從此,經隋至唐,到唐玄宗李隆基時,為顯示大唐興盛,國泰民安,逐沿用舊俗,每到「元宵節」這天,張燈結綵,歡慶狂歡,「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使這一節日更加興盛。
  節日期間,燈月交輝,遊人如織,正如唐代詩人張說所描繪的:「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裡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李商隱的詩曰:「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描繪了當時觀燈時車水馬龍的宏大場面。流傳到宋代,在元宵之夜懸燈歡樂的規模更加盛況空前,花燈的裝飾造型也更精美,燈節帶給人們更多歡樂,更多光明。詩人蘇東坡有詩云:「燈光家之有,笙歌處之樓」;大詞人辛棄疾也曾有著名詞作:「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這些詩詞描繪了當時元宵佳節滿城花燈齊放,通宵達旦,歌舞笙樂的壯觀場面。到了清代,據《京都風俗志》記載:清代太平年間每年元宵節都是:「通街委巷,燈光星布珠懸,皎如白晝」,「王孫貴客、士女兒童,傾城出遊,謂之逛燈」,由此可見元宵節觀燈的熱鬧場面。
  到近代,這一習俗代代流傳,至今仍經久不衰。老百姓家家戶戶都在門前和屋內懸掛綵燈、大紅燈籠,全家團圓,圍坐一起,觀花賞燈吃元宵,象徵著「團圓美滿,豐收和睦」,同時這一天還標誌著是春節歡樂的最後一幕,熱熱鬧鬧過完了「元宵節」,才算是真正過完了春節。
  宋代詩人歐陽修詩曰:「去年元宵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說明在這燈好月明人團圓的喜慶佳節裡,親朋好友相約團聚,早已是民間慶春節的重要習俗。如果在團聚時捧去一把鮮花,攜帶上一個花籃,讓美麗嬌艷的鮮花送來一個吉祥幸福的歡樂好運,會給朋友相聚增添無比歡樂的心情,這時應該選用寓意團團美美、如意祥瑞的花材,如火紅的火鶴花、滿枝懸掛形似紅爆竹的炮仗花、鮮艷的孔雀草、象徵明媚春天光明的銀芽柳、閃爍潔白繁星的滿天星等,都會展現出一片祥和安樂的氛圍,為親朋好友送去一年吉祥幸福的祝願。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