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描著風景翩翩滑過,時光載著年華悄悄溜走。生命中那已然漸行漸遠的十七載春秋,恍若一簾南國的煙雨,千百種情愫的碰撞與織疊,千百個鏡頭的回放與湮滅,經歷過穹頂之上的沉潛與陶冶,領略了天宇之間的彷徨與奮飛,終究揮灑成纏綿的雨絲,飄落一地微涼的安然。然而,雨的使命卻不止於此。在義無反顧的求索之後,在由內及外的靜定之後,“潤萬物於無聲”才是雨的終極歸宿。煙雨如是,浮生亦然。生命中所經歷的一切晴朗與陰翳,明媚與黯淡,都不能僅僅停滯於回味與感慨。就像那身披彩虹的田野,花開正好,浮生未歇。
(一)鄉心未滿
還記得初讀東坡那首《少年游》時,正值自己第一次孤身出遠門,去北京赴一場作文大賽的頒獎典禮。當飛機終於停穩的那一刻,心中的憧憬和喜悅陡然消散,一種難言的孤獨感亦隨之決堤。我不再是於層層遴選中“傲視群雄”的作文精英,我只是一個卑微而敏感的異鄉少年,遠離故土,舉目無依。
正因有了這樣的閱讀背景,我與這首詩才如此惺惺相惜。“此心安處即吾鄉”,一字一句像諸神失落的火種,在北京那個多愁善感的雨夜,植入我幽暗的心房。也正是從那天起,我對“故鄉”的理解逐漸拓展出許多新的視;8角。
故鄉於我而言,不再只是一些生活鏡頭與風景符號,它更添了一種悠遠而深邃的情懷,一種超然而崇高的境界。也許我傾盡流年也難以修得“此心安處即吾鄉”那通達生命的智慧,卻可以矢志不渝秉持這樣一種深層追求——讓自己的喜好、執著與堅守,不僅僅流於物質,止於現實,束於時空。就像蘇軾,縱使被冷冰冰的命運五花大綁,也依然能昂首挺胸地拖著滿身枷鎖放浪於形骸之外,騁懷於山水之間,何也?心安之處不在此也。然而,不久後一部介紹蘇軾生平的紀錄片,讓我在重溫這句詩時品出了另一番滋味。“此心安處即吾鄉”,看似生無所待的灑脫後是詩人隱晦難言的悲傷。縱觀東坡的命途軌跡,數十年的遷謫生涯將他的足印刻滿半壁江山,故鄉望不可及,親友杳不可覓,唯有逐萍蹤絮影相偎依。置身於如此充滿“負能量”的境遇裡,詩人要想保持住自己崇高的精神風貌,必須獨闢一種思路,開拓一片淨土,來陶冶情操、安放靈魂。瞭解了這樣一種創作背景,也就不難品出”此心安處即吾鄉”背後的無奈與酸辛。你說蘇軾對故鄉沒有感情嗎?非也。只是他的鄉愁太深太重,且又歸期難待,還不如將這份情懷埋在心底,止於筆端,免得像推翻多米諾骨牌一樣,牽動太多塵封的傷痕。行文至此,”隨心而安”這種對待故鄉的態度已然失去了在現世推廣的意義。
《劍雨浮生》有一句歌詞寫得好——我是一朵自由行走的花,不僅靈動地道出了電影主角的性格內涵,在“鄉情”這個話題上亦給了筆者新的啟迪。做一朵自由行走的花,不囿於一角逼仄的風景而錯過整個春天,不固守一抹單調的色彩而拒絕所有季節。趁著生機依然年華璀璨,盡己所能走得更高更遠,聽群山回唱震顫單薄的心弦,任驚濤駭浪挑戰未知的極限。花期有盡,行走無疆。出去看看這個精彩的世界,也讓世界看看精彩的你。做一朵自由行走的花,無論走出了多遠多長,都不忘自己生為胚芽的模樣,不忘破土時第一縷慈愛的陽光。有一天,當你枝枯葉萎終於厭倦流浪,當你心生疲憊看淡掠影浮光,不再為豐富的閱歷而自豪、輝煌的成就而驕傲,只盼著讓每一瓣殘紅都回歸於初生的土壤,每一片落木都飄零在熟悉的懷抱,一場心如止水的回望裡,真正讀懂了“故鄉”。一言概之,莫因鄉愁而停滯生命的步履,勿忘鄉情而失去靈魂的港灣。“鄉愁”是撒在刀疤上的鹽粒,會重新悸動起淡去的痛楚與凝固的傷悲,帶來勞神耗時的消沉和於事無補的憔悴。只有擯除這種消極的成分,“鄉情”才能裨益成長,助力人生。去偽存真的鄉情,小而言之,是對同行者的依戀與感激。偶然抑或必然,我們相識在蒼茫的人海中,相伴於斑斕的年華里,曾經擁有的是夢,天長地久的是心。於是便愛屋及烏,牽掛故鄉,因為那裡有讓你牽掛的人;大而觀之,是對生命的認同與敬畏,將美好的時光、難忘的記憶、質樸的情懷,都熔鑄成回首鄉關時的滿目溫潤。而那些曾織滿一站又一站的淒風苦雨,那些新舊參差、深淺不一的心靈疤痕,亦在這目光中飄落成一地閃光的詩稿,字字珠璣,句句深情,驚艷了歲月,豐滿了生命。身在征途,心在歸路。率性往之,泰然反之。如此,鄉心無缺,浮生無憾。
(二)且聽風吟
洋洋灑灑的雪花綿延了整夜,彷彿是誰遺落的信箋,隨風寄往未知的角落,被心事各異的觀者簽收成瑣碎而含蓄的情懷。
記不清自己摁了多少次刪除鍵,我索性關掉電腦,在一片黑暗中靜坐,凝望著窗外的萬家燈火,明明暗暗綴連成流動的星河,清波起伏,漣漪錯落。時針往回撥幾個刻度,一陣來電鈴聲徹底打亂了我的日程安排。安瀾,三年前那次筆友交流會上與我相見恨晚的“川妹子”,即將隨父母遷居海外,希望我能寫一篇文章作為臨別贈言。通話中,她的情緒已至崩潰邊緣,那顫抖的聲線後絕對是一雙紅腫的淚眼。安瀾問我,她是否對自己身邊的人和事投入過多?畢業、轉學、搬家……每換一個新的環境,都要經歷撕心裂肺的離殤和悵然若失的彷徨。她害怕離別,卻無力扭轉與過往漸行漸遠的命途軌跡;她害怕結束,卻不得不踏上一個個必將謝幕的生活舞台。
“或許,成長本來就是一道刻滿疤痕的足跡。”安瀾最後的一聲輕歎,在我心壁上撞出了長久而深沉的回音。如何劃清過往與未來的臨界線,定位理想與現實的平衡點,是人類永無止境的探索課題。
寫慣了“時光不老,我們不散”的溫暖,又有多少人能在離歌響起時守住“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超然?十八歲的路口,放下教科書,就是江湖。長相廝守的溫存和策馬奔騰的快意,流連往昔的繾綣和獨步絕塵的曠達,偏安一隅的暖巢和踏破山河的苦旅,你只能選擇其一,然後義無反顧地傾盡一生為之修行,至於最後的正果成熟還是青澀,甘甜抑或酸楚,都是生命的真味,冷暖自知,無怨無悔。喜歡安妮寶貝那句“用一首歌的時間,想念你。”歌起歌落,已劃清了回憶與現實的界限,在兩個時空間從容遊走,灑脫去留。既溫習了那些柔軟而靈動的生活鏡頭,使其不致於被時光侵蝕而褪色、消弭,亦從中汲取了新的養分,比如一份細水長流的感動,一種幽微含蓄的情懷,一抹明淨純粹的色彩。為生命伏筆下又一站暗香浮動的旅程,深情款款,襟懷落落。
世界之浩大,世事之冗雜,世途之艱辛,世景之無涯……我們是天地間的揚沙,彷徨著前進,迴旋著升騰。失去了奮飛的姿態,便淪落為一縷塵埃;埋首於瑣碎的過往,便錯過了穹頂的風光。還記得中考後那個暑假,我隨父母周遊雲南,奔走在高原雨林之間,輾轉於蒼山洱海之畔,一路的風花雪月,滿目的氣象萬千,最終卻將心靈寄放給一片不知名的曠野。就是在那裡,我第一次讀懂了風的智慧。江南水鄉的風是婀娜嫵媚的秦淮歌女,朔北大漠的風是萬夫莫敵的蒙古鐵騎,青藏高原的風是莊重超拔的苦行禪師……而我所說的曠野之風,除了將三者的精華糅然一身之外,更兼具一種微妙幽深的美好秉性,言者難傳,神者易會。
它既能滋養大山大河,亦可撫慰小花小草;擁有斗破蒼穹的豪情壯志,也不失觀花逗雨的遣綣柔腸;遊走於泥淖死水之上而清新依然,穿行在低木細流之間而和煦不減。生於紅塵而不染於紅塵,安於俗世而不墮於俗世,依地勢而變其速,歷千障而守其軌。剛柔並濟間捭闔乾坤,屈伸自如處縱橫玄黃。側身天地,獨立蒼茫,我願生者如風,穿越明暗交織的過往,收藏美好,埋葬悲傷;開拓別有洞天的遠方,起搏夢想,律動希望。既能在滾滾紅塵中舞動禪者的淡泊與安詳,又可於浩浩天宇上演繹勇者的襟懷與氣場。用溫和曠達的性情輝映深邃超拔的心靈,兼得生命之深度與溫度,不僅擺脫了隨波逐流的困窘,也避免了高處不勝寒的孤獨。在被萬般風景濃妝淡抹的生命旅程中,請偶爾停下腳步,斟幾杯往事一醉方休,蓄一硯情懷揮斥方遒。當記憶停泊在成長的渡口,時光潮起潮落,擱淺了那些落英般紛繁而繾綣的鏡頭,逝去的無力挽留,存駐的自成不朽。一場滄海桑田的守候,太久;幾番淺嘗輒止的回味,足夠。
窗外,2016年的第一場雪像被光陰擱淺的記憶碎片,我敞開心靈將它們裝殮,一點一滴拼接成你的音容笑顏——我流年深處恆星一般的存在。回首從相遇到離別的每一幀過往,都伴隨著清風的吟唱,演繹通篇和暖,落款一笑淡然。安瀾,成長彼岸,天涯此畔,我用一場雪的時間,想念你。別再讓離別的淚水模糊了遠眺的視線,別再被逝去的美好羈絆了前行的步履。對於生命而言,殘缺,即是圓滿。時光在走,盛筵將散。道聲珍重,祝你勇敢。
(三)千年一歎
表哥從美國出差歸來,送給我一本普利策新聞攝影獎的作品合集,“我在紐約直接看的展會,最喜歡《戰爭》那個模塊——”他突然截住話頭“你還是自己往下看吧,裡面有太多東西是語言表達不了的。”其實無須表哥贅述,光是那佔滿影集一半封面的燙金單詞“Pulitzer”已足夠令我敬畏和神往。1917年根據美國報業巨頭約瑟夫·普利策的遺願設立的這項榮譽,經過近百年的時光沖洗,以其權威嚴密的評選程序、博大精深的人文內涵、和根深葉廣的百姓口碑享譽世界,被稱作“新聞界的諾貝爾獎”。因此我深知手中這本影集的厚重,它猶如一座望不到盡頭的天梯,刻滿生命的智慧與人世的滄桑,延伸向萬古不朽的浩瀚星河,承載著精神的勇士們前赴後繼,上下求索。是夜,我微敞窗扉,獨守一庭空靈的月色,以目為履,踏上了這場注定震撼的視覺遠征。整部影集被劃分成數十個主題,其中,僅《戰爭》這部分就佔去了半壁江山。我不禁暗歎:正如雨果所言——”人類走過的路,就是一部戰爭史。”誰料逐頁看去,竟與原先想像中的“灰色空間”迥然不同。雪白的裹屍布下隱現著嬰兒粉嫩的皮膚,殷紅的血漬在深綠色的軍裝上徐徐綻放,禿鷲黃澄澄的尖喙探向傷兵僅存的一隻寶藍色眼睛,毒霧泛著幽幽的紫光吞噬了金碧輝煌的教堂,焦黑的枯木上一窩在硝煙中窒息而死的翡翠般的幼鳥……熱烈的,柔和的,含蓄的,奔放的……一組組明艷繽紛的色彩交鋒,一場場驚魂動魄的心靈蹦極。
罪孽感如漫無邊際的泥沼,我身陷其中,每一次自拔都是更深的沉淪。被凝固的悲傷和濃縮的絕望淹沒了耳目口鼻,使我艱於視聽呼吸。此刻,靜謐的書房、柔和的燈光、飄香的咖啡……都成了我的罪證,躲在命運事先搭好的暖巢裡,玩味著他們浸肝透膽的傷痛,觀賞著他們刻骨銘心的苦難,到頭來,卻只是留下一聲虛浮的歎息,幾頁輕薄的文稿,然後伸個懶腰,又躲進了安逸的夢鄉。
只要沒有親歷其境,就永遠無法感同身受——這就是戰爭,人性死角里最邪惡的一幅黑暗圖騰。縱觀人類百萬年的進化長征,哪一座勝利者的豐碑不是用同胞的鮮血澆鑄而成?哪一個偉大的轉捩點不是用前人的枯骨架構而起?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給人類與生俱來的慾望加進了膨化劑,於是他們捨本逐末,他們顛倒是非,為自私安上各種冠冕堂皇的名號,將心靈辭典裡所有溫暖、美好的詞彙一網打盡,然後用無休止的血與火包圍了這個世界。於是乎,所有個體生命都變成了草芥,變成了棋子,變成了光陰洪荒中一粒至微至賤的流沙,轉瞬即逝;變成了歷史星空下一顆至卑至陋的隕石,來去無痕。唐代文學家李那篇膾炙人口的《弔古戰場文》,以多元化的視角穿越時空,詮釋戰爭,每一次品讀都令我震撼良久——“浩浩乎!平沙無垠,夐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鋌亡群。往往鬼哭,天陰則聞。”行走在李華的古戰場,我觸到連天衰草那一脈相承的荒涼,我聽到百代冤魂那執著千年的嚮往,我嗅到萬籟俱寂那死水無瀾的哀傷。千年一歎,“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一歎千年,”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還?”羌笛胡琴奏不出這般淒涼,鶯啼燕轉唱不出此番惆悵,流年偷換,紅塵輾轉,還有誰會記得這個被時光遺忘的地方?除了我,除了淡淡的月光。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不愛眾生者,豈能苟安一隅?獨謀私利者,難逃涸澤之運。“鑄劍為犁”並非虛幻的祈願,“大道之行”也不是永恆的臆想。當鮮血和淚水定格了千年的過往,我們能否在痛定思痛後,重新提起歷史的畫筆,好好雕琢下一個千年的時光?
高二:李路含
作文空間(www.ZuoWen.Space)專稿 歡迎分享推薦給你的朋友同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