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空間(www.ZuoWen.Space)專稿 歡迎分享推薦給你的朋友同學們
在古代的中國,人們只知道雨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卻無法科學地解釋雨為什麼會從天上降下來。於是人們就想像出一個能興雲布雨的龍王,說什麼龍王將大量的海水吸入肚子裡,然後騰飛到天上,張開大口,把肚子裡的海水噴灑到人間,最終形成了降雨。
故此,直到明清時期,每逢乾旱,仍有人以各種方式祭拜龍王來求雨。據小說野史記載,諸葛亮、唐三藏、劉伯溫、林則徐等人都曾經升壇唸咒求雨。汪曾祺在《求雨》一文中寫道:昆明地區栽秧的時候通常不缺雨。一旦雨季來晚了,栽不了秧,大人就把小孩叫到一起,讓他們當當咚、咚當當地敲起小鑼小鼓,還走一段唱一段:“小小兒童哭哀哀,撒下秧苗不得栽。巴望老天下大雨,烏風暴雨一起來。”碰巧,當晚打雷下雨了,大人小孩們就誤以為雨是自己求來的。
其實,焚香燭、燒火把、敲鑼鼓、設高壇、唸咒語、祭龍王,都求不到雨。因為世間根本就沒有升天的龍王,也就沒有龍王興雲播雨這回事。
雨是人們司空見慣的一種自然現象。下雨前往往會有許多預兆:空氣濕度增大,氣壓逐漸下降,天昏地暗,烏雲密佈,有時還伴隨著電閃雷鳴。同時,魚蝦浮上水面呼吸,螞蟻搬家,蜻蜓低飛……
那麼,雨到底是怎樣形成呢?
原來,陸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發變成水蒸氣,水蒸氣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後遇冷變成直徑只有0。0001~0。0002毫米的小水滴,它們又小又輕,被空氣中的上升氣流托在空中。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結成雲朵中的雲滴,而雲滴又不斷吸收四周的水氣以使自己凝結和凝華。當雲滴的體積和重量增大到小水滴的100多萬倍,連空氣中的上升氣流都拖不住它的時候,它就開始下降,並跟下面的雲滴碰撞,或融合或分裂,通過“連鎖反應”,最後形成雨滴,一直落到地面,成為我們常見的雨水。
雨按其成因來分,有對流雨、鋒面雨、颱風雨和地形雨四種。
對流雨是因冷暖氣流上下對流運動成雲至雨而得名。靠近地面的空氣受熱或高層空氣強烈降溫,促使低層空氣上升,水汽冷卻凝結,就會形成對流雨。它來得快,去得也快。
冷空氣南下,跟暖空氣相會,它們的交界面叫鋒面。在鋒面上,暖、濕、較輕的空氣被抬升到冷、干、較重的空氣上面去。在抬升的過程中,空氣中的水汽冷卻凝結,形成的降水,產生大範圍的呈帶狀分佈的降水區域,叫鋒面雨。鋒面雨常伴隨著雷電。隨著鋒面位置的季節性移動,降水帶也隨之移動。在中國,從冬季到夏季,降水帶向北移動,2月份在華南,3月上旬在到南嶺、武夷山一帶一線,4、5月下旬到長江一線,6月到淮河,7月到華北;從夏季到冬季,則向南移動。在8月下旬從東北華北向南撤,9月即可到華南沿海。鋒面雨持續時間長。古人曾說“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就是中國江南春季的鋒面降水現象的準確而恰當的描述。
當濕潤氣流遇到山脈等高地阻擋時被迫抬升而氣溫降低,積雲就會發展成積雨雲,這時地形雨便發生了。所以地形雨一般出現在山區的迎風面。
颱風雨是海洋上空大量的水氣被颱風裹挾著一邊移動一邊不斷的上升,遇冷凝結形成的降水。所以颱風雨多出現在颱風多發的沿海地區。
雨按雨量大小來分,有小雨:0.1~9.9毫米/天;中雨:10~24.9毫米/天;大雨:25~49.9毫米/天;暴雨:50~99.9毫米/天;大暴雨:100~200毫米/天;特大暴雨:大於200毫米/天。
雨按降落形式分,有雪、雹、雨等。
春天的雨,像牛毛,像花針,不知不覺,悄無聲息;夏天的雨,像瀑布,像箭簇,嘩嘩啦啦,瓢潑盆傾;秋天的雨,稀稀疏疏,星星點點;冬天的雨,冷冷颼颼,晦晦澀澀。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渭城朝雨泡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這些詩句都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雨對生物的滋養作用、對景色的美化作用。
雨,是地球不可缺少的一種水資源形式:1、它幾乎是所有的遠離河流的陸生植物補給淡水的惟一方法。2、雨可以灌溉農作物,有利於植樹造林:3、雨能夠減少空氣中的灰塵,能夠降低氣溫:4、下雨利於水庫蓄水,可以補充地下水,可以補充河流水量,利於發電和航運;5、下雨了可以隔絕嘈雜的世界營造安寧的環境,可以催眠,可以洗刷街道;6、雨能沖走地面垃圾,稀釋有毒物質,淨化環境。7、紛紛揚揚迷迷濛濛的雨可以增強景色的朦朧美:
當然,雨量太大雨期太長,就會洪水氾濫,引發山體滑坡和泥石流,或使作物減產失收,百物受潮霉爛,使人們覺得煩悶壓抑。
初三:梁永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