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國寫優秀範文觀後感作文《他們曾彼此救贖——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_2000字


作文空間(www.ZuoWen.Space)專稿 歡迎分享推薦給你的朋友同學們

  

  鬢髮蒼蒼的莫翰奇望著手中沉重的日記,重新憶起那個幾乎被自己遺忘了姓名的男人。微微泛黃的紙頁上,輔育院森嚴的鐵門……在1949年的冬天。

  一個通過應試的代課教師踏上冰冷的雪地,望著眼前同樣冰冷的鐵門。作為一個音樂家,他對自己淪為這所教育“問題學生”的輔育院的小小教師,不禁感到絕望。人生跌入谷底,就連“池塘畔底”這個名字,在他看來都是一種巨大的諷刺。

  他叫克萊蒙·馬修,一個“過氣”的音樂家,發誓永遠不再進行創作。對這個輔育院的情況一無所知的他,對這兒的一切感到驚愕——雜亂的陳設,苛刻的院長,還有幾乎不能讓人省心片刻的學生。他看起來完全是一個落魄的中年人,笨拙地想要從學生手中搶回名冊,慌亂地尋找自己的樂譜,在別人詢問時卻總為學生開脫。

  馬修老師是善良的。他沒有把葛賀克送去院長辦公室,而是達成私下協定,並在麥神父病情惡化時溫柔地寬慰了他;他為了貝比諾呵斥孟丹;他替郭和頒隱瞞了偷錢的真相……是的,他就像父親一樣愛著這些孩子,卻並不驕縱他們。我記得他和莫翰奇母親的對話:“您沒有孩子?”“倒不如說我有60個。”

  然而,這部電影之所以能成功,並不僅僅因為影片中的“師生情”題材和打動人心的純美音樂。一部好電影勢必能留給觀眾一個認真思考的空間,不論是人物,抑或是情節。

  片中,莫翰奇似乎是馬修老師教育的最好佐證。他在馬修老師的幫助下進入了里昂音樂學院進行進修,成為了有名的指揮家。可是,陽光背後總存在陰影,比如孟丹。這個少年似乎一直都是被排斥的存在,有人認為他離開時的回頭一笑是在暗示他將歸來,同時為之後的縱火事件做鋪墊。但我卻並不這麼認為。

  顯而易見的是,導演意圖將馬修老師與校長進行對比。的確,院長似乎從未相信過孩子們,認為他們無法改變,儘管他也曾受到他們一定程度的影響。他不相信孟丹,所以為了孟丹子虛烏有的偷盜痛揍他。孟丹似乎也從未被馬修老師感化,否則他不會在輔育院放火進行報復。真的是這樣嗎?

  影片中,在遠處漸漸瀰漫的煙霧旁,一小團香煙的霧同時瀰漫開來。少年注視著被燒著的輔育院,眼神複雜。他吹熄了手中的煙,轉身背對山坡上燃燒的院落,消逝在鏡頭裡。校長的陞遷因為這次事件化為泡影,而60個孩子因為與馬修老師一同出遊倖免於難。

  孟丹一直是個毫無感情的惡人而已嗎?

  “但是,我警告你,不准和貝比諾說話,不准靠近他,我甚至禁止你看他,我說得夠清楚嗎?”夾雜著怒火的警告,赤裸裸的威脅。孟丹沒有回答。他默默垂下眼瞼。

  這個鏡頭從此住進了我的心裡。我想,那時,他應該理解了馬修老師對學生的愛。

  在加入合唱團時,馬修老師說他唱得不錯,有副男中音的嗓子,只需多加練習。他敏感地發問:“你說什麼?”馬修老師回答,這不是什麼侮辱,只是指用粗低的聲音唱歌。由此可見,在孟丹的世界裡,一定始終存在著蔑視的目光,甚至久而久之,他都已經習慣,再遇上與他人交流的情況,他會始終保持警戒,甚至揮起拳頭。那也只不過是他選擇的一種保護方式。在他張狂的背後是不被理解的痛苦。他抽煙喝酒,他桀驁不馴,他想掐死院長,他欺負弱小,他在輔育院縱火……但他也有情緒,他的肆意妄為,謊話連篇都只是表象。徘徊在“危險邊緣”的少年,獨自承受著被冤枉的憤怒和傷痛。在之前,馬修老師對莫翰奇說,粗暴無禮並不是他的本性,不是人人都可以學孟丹。下一個鏡頭是孟丹疼痛的眼神,他迅速離開了教室。這樣敏感、習慣用刺武裝自己的少年,他也需要愛,需要有人關懷。

  孟丹顯然被忽視了太久。他說:“我才不願意看到那個老傢伙呢。”同時,外界的人們也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尤其是院長對他平白無故的冤枉。這也導致了之後縱火案的發生。但我仍然相信,馬修對孟丹是有影響的。孟丹回頭的一笑,更像是一種肯定。之後的縱火案,孟丹更多的是對院長的報復,選擇在大家外出後縱火,也證明了他的本質並不壞。

  影片中另一個複雜的人物是院長。第一遍看時,不是沒有疑惑的。院長明明已經變了,為什麼還會趕走馬修?這似乎並不能簡單解釋為情節需要。對此,有人認為這正是西方電影的成功之處:一個人物並不總有壞的一面,人性本身,就是複雜的。我同意這個觀點。絕對的好和絕對的壞本身就並不存在,如孟丹,如院長。我看到院長站在椅子上一遍遍製作、放飛紙飛機,從紙飛機很快跌落到能連著盤旋好幾圈;看到院長被球砸到頭之後拋下一句“掩護我”,然後和孩子們一起踢球……這或許是“池塘畔底”最美好的鏡頭。

  然而,這份美好並未改變院長追名逐利的心和對孩子們的不信任。有種東西似乎是骨子裡的,擦不淨抹不掉。比如院長“防患於未然”過了頭的心態。在他看來某些孩子是邪惡的,是渣滓,就算某件壞事不是他幹的,遲早總會惹禍。不得不提的還有存在他身上對個別孩子濃重的歧視,這種歧視在中國教育中也是廣泛存在。儘管那些老師並不是都像院長那樣體罰學生,但說起某些老師對待學生的差別,許多學生應該都有體會。對待回答錯了問題的貝比諾,院長讓他把題目抄一百遍,而對待波尼,他卻讓他到修女那兒領餅乾,在波尼犯下“拿破侖也是受槍決而死”的錯誤之後,院長卻並未斥責隻言片語。這真的公平嗎?

  自然,院長這樣的老師仍然存在,但是像馬修這類老師也並不少見:為了學生辛勤奉獻,為學生的進步感到喜悅。影片中,儘管馬修老師最後因為那場火災被迫離開,同時院長規定不得送行,但那漫天飛舞的紙飛機和窗口中不斷揮舞的手,卻是對他最好的慰藉。手捧著學生們滿滿的祝願,馬修離開了“池塘畔底”輔育院。從一個落魄的、發誓不再創作的音樂家到為學生們寫歌、充滿創作信心的馬修老師,他懂得了“永遠別說永遠,一切皆有可能”,變得樂觀積極。儘管他創作的初衷只是為了用音樂拯救那群孩子,但他也在這個過程中找回了方向,重拾理想。

  馬修老師就像是一位布道者,用一個個美妙的音符,改變了孩子們的心。影片的最後,在貝比諾的語聲中,我們看到那個執著等待星期六的小男孩被馬修老師抱上了公車。日復一日的等待劃上了圓滿的句號。那天是星期六,貝比諾終於結束了他漫長的等待,跟著馬修老師離開。

  馬修老師再沒有時間作詞作曲。他將教音樂作為他的終身事業,為此奉獻了一生。他在人生的最低谷遇見了“池塘畔底”,他改變了孩子們,孩子們也改變了他。

  他們曾彼此救贖。在漫長的歲月裡,彼此心中始終留存著濃濃的暖意。它不會為時間所消磨,無論多久,一旦回憶起來,即使身處黑夜,也能看到不滅的光芒。

 

    高二:屠沖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