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花雪月,山水雲雨,都是自然界的物象。它們在與人們發生聯繫的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產生某些特異的效應。有因色香而受寵,有因形異而被愛,也有因清光而得憐……雨則頗為特殊,它天生多變,有時與雲同行,有時與風攜手,或為絲絲小雨,或為磅礡大雨,變幻莫測。
雨作為描寫對像進入文學領域,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打開唐宋詩詞,到處聽得到雨聲,看得到雨景。雨中多愁,因而雨中多詩。唐宋詠雨之作,更多的是從繪畫的角度去觀賞雨的美感。那些詩詞作者往往選取一組鏡頭,營造出一種意境,創造出如畫的效果,凸顯自己的個性色彩。
往事如煙,人生苦短。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當詩人傷春、悲秋、離愁、別恨、寂寞、無奈之時,雨飄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與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內涵。這樣的例子在唐詩宋詞中屢見不鮮。蘇軾《浣溪沙》中有:“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溫庭筠《更漏子》中有:“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他們不約而同地都用雨來襯托自己的寂寞孤獨之感。
我最喜歡的詠雨之作當屬南唐後主李煜的《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全詞抒寫風雨花落的悵怨,但寫法上卻頗為獨特。那麼多春天盛開的名花都匆匆的凋謝了,是因為淒風苦雨的摧殘、蹂躪,這自然使人聯想到人世間的許多風雨花殘之事。全詞表現了作者對一些美好的事物遭到風雨暴力摧殘而零落的哀痛心情。而那朝雨晚風既是自然物象,又是政治上的風雨,這樣的描繪確乎有非同一般的感人力量。
春雨綿綿,秋雨霏霏。當落紅無數,春去匆匆,悲風怒號,黃葉飄落,日暮途窮,夜深人靜之際,雨像懂得人的情思,點點滴滴的灑落,也一聲聲的撞擊著人的心扉,詩人百感交集,淚水與哀愁同出,讀來令人斷腸。
然而同樣是雨在不同的詩詞中卻展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蘇軾《浣溪沙》中有:“軟草平沙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一場透雨過後,原野青青,景色格外清新可愛,走馬於芳草地上,自是一塵不染,只覺滿眼青翠,內心喜悅可以想見。而在眾多喜雨詩中流傳最廣的要數杜甫的《春夜喜雨》了:“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好雨知人意,在大地急需雨時,雨來了,它好在適時。在人們正酣睡的夜晚,雨無聲的,細細的下,柔情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澤與亮色,它好在潤物無聲。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體人心,故令人喜。題目中那個喜字在詩中雖沒有露面,但“喜”意從詩中迸出。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秦觀《好事近》中的“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翁卷的《鄉村四月》中寫道:“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等。這些詩詞均寫的清新可愛,給人以舒爽清澈的快感。我們從中可以讀出生命的光澤和人生的希望。
唐宋著名的詠雨之作還有很多,如孟浩然的“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是晨鳥啼春中的閒夢偶憶,著意抒寫的是那份悠然自得的心境;王安石的“江北秋陰一半開,晚雲含雨卻低徊”,在寫雨中寄予深邃的意境;蘇軾的“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則顯示了超群的捕捉意象的本領。
“雨”這個意象所包含的豐富的人生意蘊對我們極富啟發性。雨中有歡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雅趣,雨中有禪思。雨為詩人的生命留下了廣闊的抒情空間,從而使我們對他的每一次體驗都獲得了新鮮的巨大的心理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