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中國這顆屹立東方的璀璨明珠之所以被世人驚歎,就在於它有一批優秀的國學文化,它們為社會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助推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作為國學,它的一頭根植於遙遠的過去,一頭連接著透明的未來,在淵源的歷史長河與現今社會中,對個人,國家,社會民族的歷史和將來,發揮著不可想像的巨大作用。
夫國學者,於個人也,為修身矣。「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對君子自我完善的道德標尺。而無論是先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亦或是三國時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都體現了國學對個人修養的重要性。國學如同一個隱形的面紗,輕輕薄薄的覆蓋在我們這個民族之上。現今社會,優秀的國學都在我們學習國學的過程中培養性格,塑造人生,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現代國民都在潛移默化中被國學熏陶著,國學的基因深深的扎入在我們的血脈當中。從上古至今,我們五千年來的文化基調並非一朝一夕能夠改掉。當今社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說是對國學「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了。其「和諧」理念難道不是從「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中演化而來的嗎?其「敬業」精神難道不是從「知其不可而為之」,「盡吾志者而不能至也,可以無悔矣」這種盡心盡力的精神等中發展而來的嗎?諸如現在大火的「工匠精神」「匠人製造」,若你沿著長長的歷史脈絡向前不斷的推進,都可以最終尋根到國學的源頭上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富強」精神難道不是從前秦諸子百家的學說中「富國強兵」「使民富」等拓展演變而來的嗎?學習國學,對個人的「修身」有著諸多的積極作用。
夫國學者,於國家也,立天下矣。先秦之時便有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愛國丹心;孟子為天下發展提出「仁政」「民貴君輕」「老吾人之老,幼吾人之幼」的理想道術茲平天下,以求天下太平;秦朝的「獎罰貴賤分明」「厲行刑法,大興獎賞」的法家精神為君主專制,實行大一統政體提供了清晰的理論依據;漢武帝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則為中華文明的血脈奠定了淵源的基礎,使儒家成為正統的學說,使儒家的統治地位得到了確立;行至魏晉,「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的愛國,為國奉獻的進步觀念深遠地影響了後人。宋代的抗金名將岳飛的一首《滿江紅》,憑借巍峨的氣勢,憑借對於祖國的忠心,憑借對於匈奴的憎恨,岳飛將自己的滿腔熱情化為一隻肆意揮灑的筆,讓這種愛國熱情深深的影響了每一個閱讀這首詞的人。而在最為危急的明清之際,作為近代中國優秀的啟蒙家顧炎武更是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讓天下蒼生與國家同患難,共命運,讓每一個庶民的命運與國家緊緊地連接在一起。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感動了更多人,文天祥的忠心與肝膽相照成為他們在愛國方面的精神榜樣。若不是近代以來大批進步思想家學習國學,在國學方面有著較深的造詣,哪來「公車上書」「黃花崗起義」等革命,哪來「洋務運動」,「實業救國」等探尋強國之路?哪來湧現一大批如毛澤東、秋瑾等愛國志士,怎能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言論?他們都是學習國學,受之精華影響,受傳統「愛國」思想影響,立志將自己一生的熱血交付給國家,在不停的實踐中,終為中華之復興探尋出一條可行之路。學習國學,對國家的「平天下」有著積極作用。
國學,於個人,修身也,於國家,平天下也,於民族,復興也。在當今中國,我們高舉國學的旗幟,力圖讓被全盤西化中斷的國學中的優秀基因重新發揮出其巨大作用。讓人人學國學,推新出新,革故鼎新,讓國學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薪火相傳,一脈相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讓學習優秀國學的熱潮湧動在這片大地上!是的,學習國學,汲取其中優秀的養分,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文明的血脈因此而來。在今天,「依法治國」的理念難道不是吸收法家中「有法度」「法不阿貴」等先進思想嗎?建立小康社會難道不是實現中國人民千千萬萬年來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嗎?而以德治國等,兼采儒道法家之精華,結合當今社會我們所要的需求與實際情況,為現代社會,民族復興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這些,難道不是學習國學的意義嗎?
「一個民族,只有繼承傳統文化,才能繁榮復興」,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是一個國家文化創新的根基。國學,歷經時間長河的沉澱,於個人於國家於民族,不管是在在遙遠的古代亦或是在可見的將來,都發揮著其積極的作用與意義。可以暢想未來的是,中國,一個個人修養高,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的國家,由於國學的滋養與熏陶,怎能不興盛強大?讓我們在學習優秀國學之中,迎來嶄新的中華盛世!